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龙潭夜坐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注①此诗作于王守
题目详情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龙潭夜坐》是明朝中期诗人王守仁的诗作.诗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
(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译文:
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赏析:
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此联写诗人月夜独游.诗人这里自称幽人.明月当空,诗人踏着月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这里,诗人意在表现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这一联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但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
全诗写龙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眷然归与的思想感情.
(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译文:
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赏析:
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此联写诗人月夜独游.诗人这里自称幽人.明月当空,诗人踏着月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这里,诗人意在表现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这一联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但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
全诗写龙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眷然归与的思想感情.
看了 龙潭夜坐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 2020-05-14 …
求下列诗句出至哪首古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水南水北重 2020-06-09 …
英语翻译《王家大院》有这样一座宅院,被誉为“民间瑰宝”“民间故宫”,有这样一座宅院,是山西民间的紫 2020-06-24 …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钟山即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 2020-06-2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钟山即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 2020-06-25 …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钟山即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 2020-07-02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登楼( 2020-07-26 …
读如图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图中甲处的地形名称是.(2)量得乙、丙两山峰间的图上距离为1.5 2020-11-22 …
钟山即事①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②,一鸟不鸣山更幽。注①王安石在晚年罢 2020-12-11 …
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为了避免瓜田李下之嫌,李所长坚持不肯在小王开的饭店吃饭。 2021-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