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①。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为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域,不果立也。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险夷,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注:①崔立变:天兴年间,金王朝摇摇欲倾,处在灭亡的边缘,外有蒙古兵大军压境,内部奸党林立,朝政混乱。天兴元年,金朝末代君主哀宗在汴京粮尽,弃城而逃,朝中由完颜奴中等人管理政事。天兴二年,安平都尉、京城西面元帅崔立与其党羽举兵为乱,杀死完颜奴申,另立梁王,自封为左丞相、都元帅、尚书令、郑王。不久,崔又将整个汴京城拱手赠与蒙古兵,卖国求荣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汴京城里崔立滔威泛滥,无人敢逆。②惬:恰当,合适。

(1)对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虚自分必死 分:分析

B.祁等固辞而别 固:通“故”,所以

C.不果立也 果:终于

D.不意晚年乃造仙府 造:建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不从则死 ②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①且丞相既以城降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①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 ②而告以成功

D.①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若虚保持文人名节的一组是

[  ]

①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 ②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 ③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 ⑥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4)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若虚很重文人的名节,他认为与其“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因此,没有为崔立撰写碑文。

B.王若虚擅辞令,一席雄辩终于使翟奕等人改变了为崔立建功德碑的主意,从而保全了自己的名声。

C.王若虚年届七十,仍保持着文人的禀性气质和浪漫情怀,希望能终老于自然美景之中。

D.王若虚这个形象并非完美无缺,在立功德碑一事中,他虽然保全了自己,却把这件让人“名节扫地”的事情推给了其他人,而且最后也参与了定稿。不过,惟其如此,才能使他的性格展示得更淋漓尽致,也才更真实可信。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

(2)B

(3)D

(4)B

(5)大家商定把这件事交付给你们两位,而且已经上报给郑王了,两位还是不要推辞了吧。

看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王若虚,...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