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有个走进课堂之前,看这个写读后感,要求500字左右,写研究方法,思维方法,

题目详情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有个走进课堂之前,看这个写读后感,要求500字左右,写研究方法,思维方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走进课堂之前》读后感: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录入了赵凯华先生写的前言──《走进物理课堂之前》.编者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自由落体的规律,而是要使学生接触一件科学探究的事例.对于高中物理要学什么,怎样学,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编者并建议进行相关课外研究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探究的乐趣,并且对探究结果不作要求.
这是一篇个性鲜明且非常耐看的文章,极具大家风范!做到了简单明快与生动活泼的和谐统一.其出色地方数不胜数,略析有:
编写目的具有新意且符合科学精神.它并不是以获得知识为目标,而是以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目标.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最直接体现.
题材选择恰当.落体运动常见巧妙但学生一般没有很好研究.这个题材符合初中毕业生的认知水平,且几乎可以用初中的知识来完成这个过程.
展现的科学探究要素完整,过程清晰.在这个探究的例子中几乎每个科学探究要素都得到了体现.如:①(提出问题):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苹果下落规律),从物理学角度较明确地表述问题(怎么会越来越快);②(猜想与假设):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速度很难测量,不如说落下的距离);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红孩”要求其他人各拿一段粉笔头……),尝试选择实验方法(书包、球在滑梯上滑动)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书包、滑梯、粉笔);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进行了实验(滑梯上实验和频闪照片实验);⑤(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频闪照片进行了数据分析),尝试根据实验现象(频闪照片小球上密下疏)和数据得出结论(落体运动相同时间下落距离之比为1:3:5:7……),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蓝仔”的理论分析);⑥(评估),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滑梯实验失败改用频闪照片研究);⑦(交流与合作),有合作精神(大家选“红孩”当指挥).并且全过程渗透着认识到各要素的重要性.整个探究过程有曲折(符合实际情况)但非常之清晰明了.就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文章渗透了许多物理学精妙的科学思想方法.例如:①用斜面运动替换落体运动展现的是等效替换的思想;②测量相同时间下落距离去代替测量速度展现的是物理量变换的思想;③提出了物理模型让他们物理中研究问题略去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的思想方法;④对落体运动规律的描述奇数律、整数平方律、到进一步匀加速运动体现了物理之美.
简直精彩之花处处绽放!但是还有几朵令人不安的“乌云”,笔者认为值得研究.主要有:
部分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不是很相符.
①当孩子们提出用实验探究落体运动规律时“蓝仔”提出:垂直下落太快,也许得利用斜面.历史上当年伽利略是用斜面上的运动替代落体运动研究并得出结论的,而且从物理思想方法角度看的确可以用斜面来“冲淡”重力从而得到结论.但是我们知道在伽利略之前一千多年里竟然没有人想到去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其实伽利略的斜面是一个不简单的斜面,它是在理论指导下证明可以替代落体运动情况下才采用的.他先是研究比较平坦的斜面上运动有这个规律,当略微变陡后也近似有相同规律,再变陡也大致(越陡误差越大)有这个规律.那么就推测再变陡也一定有这样的规律,进一步说在接近九十度时也是这个规律,(外推)在九十度时的规律也一样.九十度时就是落体运动了.这样才得出落体运动规律的(具体可参看教材《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这个过程其实主要是运用数学中的递推思想.可以这么说只有几乎象伽利略这样伟大的天才会在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就有这种思想的.在这里“蓝仔”似乎不思考就提出不是怎么恰当.②测量相同时间下落距离去代替测量速度展现的是物理量变换的思想;③提出了物理模型,初中学生对于瞬时速度的概念理解是不清晰的,照理对匀变速运动规律一无所知的.但是文中“蓝仔”在说明位移比1:3:5:7时不仅用了瞬时速度概念甚至用到了匀变速中的平均速度公式,且其他孩子听后无人发表异议.笔者想必知道了匀变速运动规律那还不如直接验证落体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就可以了.所以这里运用平均速度公式不是很恰当.
实验与理论之间是有区别的,只要是实验一定存在误差.而频闪照片似乎“天衣无缝”.我们是否可以给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误差是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忽略它在允许范围内.只有处处小心这样才不会使孩子们思想僵化.
处理学生“刁蛮”问题观念和方法.“黑柱”在最后提出一个很“奇怪”的问题:落体就是越落越快呗,研究那么细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其实说出了很多学生内心的疑惑: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意义何在?在以前确实是个“不好”的问题,但新课程却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应该怎样来学习物理,感受物理的精彩,领略科学精神.这是一个学生值得需要清晰的问题.中国传统教育是鼓励向“好”的方面想,但事实上向“坏”方向想更富有建设性.把“坏”方面搞清楚了会使他们更坚定地朝“好”方向发展.“质疑”是一种科学精神,是它在推动我们的科学不断发展,是创新的发源地.这种精神特别需要细心呵护.
探究问题得出结果后的处理.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要素中评估里有这样的要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即得出结果并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是新问题的发源地.所以是否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更多问题,进入更高层次的探究,得到更大程度的心理满足.例如落体频闪照片比例并不是严格的1:3:5:7……,这是为什么?(主要闪光与下落不是很同步)还有除了频闪照片外还是否有其他实验手段可以得到这个关系(滴水法,摄像法等)?我们可以让物理从生活中来,再让物理到生活中去.这样也许更丰满些.
“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我内心最真的感受!希望教材前言和其他部分能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仰之,心向往之.

——来源《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