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

题目详情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  ②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孙叔敖蹴然___容曰     ②怨___之
③不___                           ④官大者,主___之
(2)下列句中“以”与“可以免于患乎”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
A.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D.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明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②吾爵益高,吾志益下。
(4)读完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孙叔敖惊讶地脸色一变说.易:改变.
②句意为: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集中.
③句意为: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④句意为: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恶:厌恶.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题干“可以免于患乎”的意思是:可以凭借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以:凭借;
A句意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可以'是一个词,等于现代汉语里的可以可以.
B句意为:温习旧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以:凭借.
C句意为: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以:用.
D句意为: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的先灵.以:用来.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何:怎么;句意为:我很愚笨糊涂,怎么会知道它呢.
②中重点词语有益:更加;句意为: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由“有三利,必有三患”可以得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要冷静,要谨慎小心.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必有弊.
答案:
(1)①改变 ②归结,集中   ③这样   ④厌恶
(2)B“凭借”
(3)①我很愚笨糊涂,怎么会知道它呢.
②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
(4)告诉我们: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要冷静,要谨慎小心.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必有弊.
看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孙...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用成语造句或写话写出出自选问的六个成语,并任选三个造句或写话.这几则分别是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020-04-27 …

读《六则》回答课后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2020-05-16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贡问曰:“孔文  2020-06-08 …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于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  2020-06-17 …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娶  2020-06-21 …

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舒眉”对“开口”中,“眉”和“口都表示什么?“舒”和“开”都表示  2020-06-25 …

关于孔子名言的问题!解释加括号的词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  2020-11-03 …

请问谁能最具体地解释这段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2020-11-25 …

英语翻译1.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2.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  2020-11-28 …

(二)《论语》五章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  2020-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