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是,是以物无物也”的意思
题目详情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是,是以物无物也”的意思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注释:同上书,152页上〕。
这是说,用物的名强加于物,则被定名的,都可称为物;用物的名加之于非物,则非物虽被冠以物名,实际上并不是物。可见物并非因具有物的名就合乎物的实,同样,名也非因其加之于物而成为真名。僧肇认为,在认识论领域,以物的概念(名)去认识物,物并没有和名相符合的实,以物去求名,名也没有代表物的功用。“名”与“实”不相当,“实”与“名”也不相当。名实既互不相当,哪里还有真实的万物存在呢?僧肇通过揭示名(概念)的主观性以及名实之间的矛盾,来论证万物现象的虚假性。
与名实关系的论证相联系,《不真空论》还阐发了“万象不能自异”的论点:“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注释:同上书,152页上〕。这是说,森罗万象,千差万别,宇宙现象虽有差异,但并非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由于事物本身都是无自性的,性空的,因此事物本身并无彼此之别。这样也就可知事物并不是真象,是虽象非象,也即幻象。僧肇说:“故《中观》云: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注释:《不真空论》,《大正藏》第45卷,152页下]。这也是说,事物原来并无彼与此的差异,区分事物的彼此完全出自于人为,是人们强加在事物之上的。既然事物没有彼此的分别差异,又有什么事物是真正存在的呢?
这是说,用物的名强加于物,则被定名的,都可称为物;用物的名加之于非物,则非物虽被冠以物名,实际上并不是物。可见物并非因具有物的名就合乎物的实,同样,名也非因其加之于物而成为真名。僧肇认为,在认识论领域,以物的概念(名)去认识物,物并没有和名相符合的实,以物去求名,名也没有代表物的功用。“名”与“实”不相当,“实”与“名”也不相当。名实既互不相当,哪里还有真实的万物存在呢?僧肇通过揭示名(概念)的主观性以及名实之间的矛盾,来论证万物现象的虚假性。
与名实关系的论证相联系,《不真空论》还阐发了“万象不能自异”的论点:“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注释:同上书,152页上〕。这是说,森罗万象,千差万别,宇宙现象虽有差异,但并非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由于事物本身都是无自性的,性空的,因此事物本身并无彼此之别。这样也就可知事物并不是真象,是虽象非象,也即幻象。僧肇说:“故《中观》云: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注释:《不真空论》,《大正藏》第45卷,152页下]。这也是说,事物原来并无彼与此的差异,区分事物的彼此完全出自于人为,是人们强加在事物之上的。既然事物没有彼此的分别差异,又有什么事物是真正存在的呢?
看了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英语翻译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 2020-04-08 …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一项是A.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2020-04-11 …
植物的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利用少量的植物材料在短期内培育出完整的植物体,你认为选取的材料 2020-05-04 …
初二语文(仿照例句形式在括号内仿写一个句子构成排比)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他坦然 2020-05-17 …
有关基因的生物计算1.基因A,B,C分别控制酶1,酶2和酶3的合成,可将一原本无色的物质转变为黑色 2020-05-17 …
读下面语段,在横县上补写一个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 2020-05-17 …
把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待反应停止后过滤,向得到的固体中加入稀硫酸:(1)若无 2020-05-17 …
沿斜面以共同速度下滑的两物块之间有摩擦力吗.物体A和物体B相对静止,以共同的速度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2020-05-17 …
“心外无物”,真的无物吗 2020-05-20 …
下列属于基本法物权法基本原则的是()①物权法定主义;②一物一权原则;③公示、公信原则A.②B.②③C 2020-0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