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内涵及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内涵简述孔子仁学思想内涵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内涵(大学语文作业)
题目详情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内涵及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内涵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内涵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内涵(大学语文作业)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内涵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内涵(大学语文作业)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
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
求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
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
宽刑罚而重教化.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
、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
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
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孟子的思想继承了孔子的仁学.他的思想核心,说一个字便是“仁”,说两个字便是“仁政”,他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反对战争与苛政,提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所谓的仁是什么?在《孟子》一书中,“仁”出现了一百五十余次,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语句包括以下几处:“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赋,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孟子·梁惠王下》)“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仁则荣,不仁则辱.”“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爱人不亲,反其仁.”(《孟子·离娄上》)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此时周王朝由强盛转弱,仅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引发了民间学术的兴起.同时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道德”正处在崩溃的边缘,人们开始思考,大多数学者仍是希望周王朝重掌朝政,恢复自西周“众星捧月”的“诸侯分封制度”.
孔子也是其中一人,他的思想体系也与恢复旧制有一定关系.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改革较少.多数为弘扬人的道德,仁、慈、亲、孝、廉等等.而“仁,政”思想体现的较为清淡,其政治思想也是建立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的,而其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爱人”(《论语》中多处内容可以体现).由于触犯了当时新兴阶级的利益,其结果可想而知——失败.孔子本人也曾表示自己的“道”至大、至伟,为当世之不容.
孟子,随孔子之后,生活在战乱更加频繁的战国时代.此时东周可以说已经灭亡了,割据势力并起,大小战争不可胜数,百姓民不聊生,社会道德完全崩溃.各国各人均以“利”为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春秋而言更为紧张.人们也从之前弘扬道德的理念转变为了保家卫国,救国救民等.孟子虽是儒家一人,但也有这样的报复!
所以作为战国时期的“儒学”代表,他的入仕思想比孔子的更为浓厚,思想体系也由原来的“爱人”的仁渐渐的向“亲民”的仁倾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道德体系由原来的“修身”变为“取义”,他切实的发扬了孔子的“仁”学说.提出了“仁政”学说更为具体的说明了他的政治观点.
综上所述,孔子“仁学”重“仁爱”,重视自我道德的培养,博爱;孟子“仁学”重“仁政”,提倡自我道德的发掘,取义.
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
求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
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
宽刑罚而重教化.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
、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
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
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孟子的思想继承了孔子的仁学.他的思想核心,说一个字便是“仁”,说两个字便是“仁政”,他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反对战争与苛政,提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所谓的仁是什么?在《孟子》一书中,“仁”出现了一百五十余次,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语句包括以下几处:“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赋,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孟子·梁惠王下》)“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仁则荣,不仁则辱.”“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爱人不亲,反其仁.”(《孟子·离娄上》)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此时周王朝由强盛转弱,仅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引发了民间学术的兴起.同时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道德”正处在崩溃的边缘,人们开始思考,大多数学者仍是希望周王朝重掌朝政,恢复自西周“众星捧月”的“诸侯分封制度”.
孔子也是其中一人,他的思想体系也与恢复旧制有一定关系.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改革较少.多数为弘扬人的道德,仁、慈、亲、孝、廉等等.而“仁,政”思想体现的较为清淡,其政治思想也是建立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的,而其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爱人”(《论语》中多处内容可以体现).由于触犯了当时新兴阶级的利益,其结果可想而知——失败.孔子本人也曾表示自己的“道”至大、至伟,为当世之不容.
孟子,随孔子之后,生活在战乱更加频繁的战国时代.此时东周可以说已经灭亡了,割据势力并起,大小战争不可胜数,百姓民不聊生,社会道德完全崩溃.各国各人均以“利”为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春秋而言更为紧张.人们也从之前弘扬道德的理念转变为了保家卫国,救国救民等.孟子虽是儒家一人,但也有这样的报复!
所以作为战国时期的“儒学”代表,他的入仕思想比孔子的更为浓厚,思想体系也由原来的“爱人”的仁渐渐的向“亲民”的仁倾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道德体系由原来的“修身”变为“取义”,他切实的发扬了孔子的“仁”学说.提出了“仁政”学说更为具体的说明了他的政治观点.
综上所述,孔子“仁学”重“仁爱”,重视自我道德的培养,博爱;孟子“仁学”重“仁政”,提倡自我道德的发掘,取义.
看了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内涵及孟子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孟子两章中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句子 2020-05-16 …
古文理解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本文阐述的只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 2020-06-13 …
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 2020-07-06 …
“不违农时,……未之有也”。(1)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2020-07-10 …
对孔子仁爱孟子仁政思想评价 2020-07-28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诸子百家简表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儒家 2020-11-13 …
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说明孟子“仁政”学说的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孟子的“仁政”学 2020-12-18 …
“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 2020-12-23 …
名著阅读(4分)《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和《①》的思想一脉相承。《鱼我所欲也》中,作者以生活常理 2021-01-12 …
(15)《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和《》的思想一脉相承。《鱼我所i也》中作者以生活常理为喻,论述了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