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___,___,___,___.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 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1)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1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___
(2)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______.
(3)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___.
(4)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
示例一:___.
示例二:___.
示例三: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该题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本文行为思路明晰,根据第一段“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的提示,依次阅读下面各段文字,根据段首提示性句子,阅读文段内容,抓住关键性句子如第二段中“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再如第三段首句“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了解作者读书之法,按答题要求用三字概括.
(2)该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找到作者提到“精读”内容的文段即第二段,根据“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一句,可以理解作者认为要精读的书是“有永久价值”的书.
(3)该题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阅读所示文段,找到“过河拆桥”一词的位置,阅读前后内容.根据文段中“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一句可知,作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文字”先比作“拐棍”可扔,从这个意思的基础上即可理解作者所说的“桥”即是“可理解的语言文字”,提倡读书要有自己的体会,不拘于书上的语言文字.
(4)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证,道理论证中具体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阅读全文即可找到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如“扔掉拐棍”“过河拆桥”就是比喻论证.
答案:
(1)精其选(选经典、读精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2)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能够流传下来的;被历来的群众认为是有永久价值的(时间的考验、群众的推荐).
(3)在读书中抓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不局限于文字本身.
(4)示例一:第4段运用引证法,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述“读书要得其意”的观点.
 示例二:第4段运用比喻论证,将语言文字比作“帮助我们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以“扔了拐棍”形象地表现了“得意忘言”的涵义.
示例三:第6段运用对比论证,将会读书的人与不会读书的人经行比较,指出读书要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