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 ①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解: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小题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小题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 ①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解: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小题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小题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 ①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解: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小题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小题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3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 ①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解: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小题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小题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 ①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解: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小题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小题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3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 ①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解: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小题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小题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 ①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解: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小题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小题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3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 ①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解: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小题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小题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 ①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解: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小题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小题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3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 ①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解: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小题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小题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3分)
①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1分) 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1分)小题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1分)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是否高贵。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诉求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2020-05-13 …
解释下列“而”字用法使之冲烟而飞鸣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见不 2020-06-20 …
阅读下而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 2020-06-25 …
英语翻译天下皆知美为美,斯亚己.皆知美之为善.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2020-06-25 …
10.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一项是()A.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B.又前而为歌曰图穷而匕首见C.于是 2020-07-04 …
下列“而“字的用法与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北人生而不识菱者B.学而不思则罔c.学而时习 2020-07-15 …
下列“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渔父见而问之A.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B.某所,而母立于兹C. 2020-11-08 …
下列‘而’字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 2020-11-10 …
下列“而”的用法和“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中用法一样的是()A拔山倒树而来B、朝而往,暮而归C、中峨 2020-11-30 …
“百日维新”的失败表明,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使中国实现近代化是无效的。当时有些中国人就在想:不如 202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