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童心说(节选)[明]李贽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童心说(节选) [明]李贽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 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谈,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注]矮人,指民谚矮人看戏,比喻是非好歹不分,人云亦云的情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突然。 .B.童心固自在也。 固: 本来。 .C.著而为文辞 著:写作。 .D.言虽工,于我何与 工:精巧。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童心丧失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 ③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 ④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 ⑤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 ⑥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贽认为童心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本心,是要彻底摒弃虚伪而保有纯粹真诚之心。 B.李贽认为“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所以为了不失去童心,人一定不能读书。 C.李贽指出圣人著书立说不是为了妨碍读书人的童心,后人误解圣人初衷,反倒因读书而失去童心了。 D.李贽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指出“童心既失”的可怕后果;社会充满了虚伪的风气,人人都说假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 1. C。著:显现。 2. B。①说的是童心不能被否定。③⑥说的是童心丧失的结果。 3. B。 “为了不失去童心,人一定不能读书。”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4.(10分) (1)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语言不会真实;表现在处理政务上,政务就会失掉根基。 译出大意给2分;“见”“政事”“根柢”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于是天下的至理名言淹没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学者,这种情况难道还少见吗。 译出大意给2分:“至文”、“湮灭”、“假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 文言文参考译文: 龙洞山农给《西厢记》写序时,在末段说道:“聪明智慧的人,可千万别讥刺我‘还保留着一颗童心’,这就可以了。”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的人;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有真诚的本性。 童子是人的最初阶段;童心是人的最初本性。人心本性怎么可以失掉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多人的童心很快就失去了呢?恐怕正值人的童年时,通过耳目得到了视听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就会取代童心的位置。当人长大后,有很多道理从视听信息的积累中逐步形成,这些道理又会取代童心的位置。这样长期发展下来,随着成年人的各式仁义道德和各种信息量日益增多,所谓见识也就日益增多。于是又增加了追逐美名的欲望,而追逐美名的欲望必然取代童心;同时成人又懂得不好的名声是可卑的,于是便想方设法来掩饰自己的丑行,童心又必然丧失很多;这些道理见识,大都是从多读书多明白仁义道德而得来的。古代的圣人哪一个不读书呢?即使不读书,童心依然存在;即便多读书,也是为了巩固童心让他万勿失掉罢了。绝不像后来的学者们,反而因为多读书多懂得仁义道德竟然蒙蔽了原本的童心。学者们既然因为多读书多懂仁义道德而遮蔽了童心,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用来蒙
|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 2020-05-16 …
英语翻译卫灵公之夫人也.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 2020-06-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童心说(节选)[明]李贽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 2020-06-11 …
英语翻译三纲六纪: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孳无已也.故《孝经》曰:“父有争 2020-06-13 …
内容是这样的: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心使 2020-11-24 …
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10处)(5分)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 2020-11-26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 2020-12-02 …
6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 2020-12-04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 2020-12-06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B.苟童心常存 2020-12-17 …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