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高一必修三《拿来主义》的课后练习一.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二.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举
题目详情
高一必修三《拿来主义》的课后练习
一.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二.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举例说明本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下边几个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一.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二.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举例说明本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下边几个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一、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从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
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二、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举例说明本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与同学交流一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领悟本文的一个主要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从全文说,基本上是一个比喻,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从局部说,那些比喻也用得十分贴切.例如,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至于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可以让学生试作论析.
三、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领会文章的讽刺、幽默的风格.
参考答案:
1."捧""挂"带有奚落意味.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
3."丰富""大度"语带讽刺.
4."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四、联系实际,全班或分组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设题意图:拓展学生关注、思考的空间,在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建立一定认识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答案:
近百年来,在科学、技术、文化方面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不少东西,近二十年来,在经济方面我国对外国的做法和经验更是多有借鉴.(可让学生举出一些具体实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从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
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二、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举例说明本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与同学交流一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领悟本文的一个主要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从全文说,基本上是一个比喻,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从局部说,那些比喻也用得十分贴切.例如,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至于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可以让学生试作论析.
三、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领会文章的讽刺、幽默的风格.
参考答案:
1."捧""挂"带有奚落意味.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
3."丰富""大度"语带讽刺.
4."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四、联系实际,全班或分组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设题意图:拓展学生关注、思考的空间,在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建立一定认识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答案:
近百年来,在科学、技术、文化方面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不少东西,近二十年来,在经济方面我国对外国的做法和经验更是多有借鉴.(可让学生举出一些具体实例.)
看了 高一必修三《拿来主义》的课后...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口技同步训练上的题文中那个字统领全篇?作者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 2020-04-12 …
《卖柑者言》速度给个答复丫.1.作者开篇描写了柑的金玉其外与败絮其中,运用的是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 2020-05-16 …
匆匆是一篇()作者是()通过描述(),告诉我们应该() 2020-06-04 …
《宇宙的未来》是一篇,作者是国著名物理学家,他写的科普著作《》在全世界行销数千万册,极大地增进了人 2020-06-07 …
地图上的发现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比如说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或者是一篇说明文等等 2020-06-14 …
第一作者一定是写论文的人吗如题,假如A是一个课题的总设计者,设计出了模型的参数,B也参与其中一部分 2020-06-26 …
其两膝相比者是倒装句,什么倒装,正确句式应该是怎样?《核舟记》 2020-06-28 …
江苏2009绿色生活高分作文里以蜗居一隅开头的那篇作者是谁呢惊见!笔锋犀利老辣,用词精炼,层次清晰 2020-06-30 …
《山中避雨》是一篇作者是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号,浙江桐乡人 2020-11-04 …
对《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比较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都是谈读书的,前者是一篇随笔,后者是 2020-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