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24节气有何作用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OK?

题目详情
24节气有何作用
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OK?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节气的意义与命名
地球绕日公转时,地轴是倾斜著运行,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面有二十三?五度的交角,因此以地球上某一个地区而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各个不同位置,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因直射或斜射而多寡不同,阳光直射时,该地区接受到的光和热就较多,气候就会热,阳光斜射时,该地区接受到的光和热就较少,气候就会冷.二十四节气简单的说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点,好比公转轨道上的里程标志,到了甚麼节气,就会有甚麼气候,以反映一年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气候寒暑变化.由於秦汉时代的领域大都在中原附近,亦即大抵位於黄河流域,因此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除了四立与分至合称的八节,表示季节变换及划分四季外,都是反映该地区的气候寒暑变化及耕耘播种之农时等来命名,相当具有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个别代表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皆是反映季节的更替、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及农作物生长情形等,因此均具有其个别的意义,条述如下:
立春:春季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
雨水:春到人间,降雨开始增多,春雨绵绵.
惊蛰:虫类冬眠或隐藏起来,伏著不动,叫做蛰.春雷响起,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虫类,将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春季过了一半,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上,这一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落於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昼夜长短相等,古代曾称春分与秋分为昼夜分.
清明:天气逐渐和暖,春暖花开,草木开始萌发茂盛,大地一片气清景明的现象.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农夫刚完成春耕,田里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润,适时且足够的雨水才能使谷物成长茁壮.但此时的气候,却时晴时雨,时冷时热,最让人不易捉摸.
立夏:夏季开始,此时已出现温暖的气候,万物迅速生长.
小满:满指谷物籽粒饱满,稻谷和麦类等夏熟农作物行将结实,等待成熟,但尚未达到饱满的程度.
芒种:有芒作物开始成熟,结实成穗,此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适当时节.
夏至:炎热的夏天真正到来,此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时太阳的仰角是一年里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过了夏至日,白天渐渐变短,夜晚慢慢加长.
小暑:暑是炎热之意,此时天气开始逐渐炎热,但是还没有热到极点,虽然夏至时北半球受阳光照射时间最长,由於太阳射来的热力必须先对地面和大气加温,才能把热储存於大气中,所以天气从夏至开始慢慢加热,经过小暑后,热度才会逐渐升高到极点.
大暑:气候酷热到达高峰.
立秋:秋季开始,气温将由热转凉,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
处暑: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气到此终止,但有时晴天的下午,炎热不亚於暑夏,可视为夏的回光返照.
白露:天气已经转凉,夜晚时空气中所含的水汽,接触到地面上因辐射而迅速冷却的物体,於是部份凝结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树叶上,这些透明晶莹的水珠,我们就称它为白露.
秋分:秋季过了一半,同春分一样,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昼夜长短相等.
寒露:此时已届深秋,天气转冷,早晚所接触到的雾气和露水,感觉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将枯萎.
霜降:天气渐寒,当地面的物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或以下,接触的水汽直接结霜附於其上.
立冬:冬季开始,冬是终了,作物已收割贮藏,农事完成.
小雪:气候寒冷,此时节空气中的水汽在温度冷至摄氏零度以下时,会凝成结晶状的固体由空中降下,称为降雪,不过降雪量不多且不大.
大雪:天气更寒冷,大雪纷飞,地面积雪.
冬至:严冬来临,此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中午时太阳的仰角是一年里最低的,日影是一年中最长的.
小寒:天气相当寒冷,虽进入严冬但尚未到达最冷的时候.
大寒:天气酷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代订定时,是反映黄河流域之气候变化及气候与农作物的关系,但历经各朝各代的经营,现今我国幅员广阔,南北相距约三千公里,不但各地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各地农作物种类、生态及进行农事的时间也不相同,所以二十四个节气字面的含意并不是各地皆适用,不过由於每个地方整年气候变化几乎是固定的,各地农民依长期经验的累积,知道到了甚麼节气,该地就会出现何种气候,因此沿用节气名称,但不拘限於节气字面上的意义,归纳出不同节气到来时气候将产生的变化,以调整生活起居,且适时进行农事,故二十四节气至今仍常为一般农民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