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王维的杂诗解释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题目详情
王维的杂诗解释
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翻译:朋友你从家乡来,
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开花没?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这首《夜雨寄北》是脍炙人口的.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 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至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 柳絮. ⑥秦 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 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译文】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黄流,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画城阙①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②人. 海内③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④. 无为在歧路⑤,儿女共沾巾⑥. 注: ①城阙∶帝王居住的城,这里指长安. ②宦游∶出外做官. ③海内∶全国各地. ④比邻∶近邻. ⑤歧路∶告别的地方. ⑥沾巾∶挥泪告别.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歧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 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总述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中心思想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作儿女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译文:巴郡的山楚地的水,好凄凉的地方,我被扔到那里二十三年.怀念老朋友时徒然把“思旧赋”吟唱,回家来反而像烂了斧柄的人一样.千只帆船已驶过沉没船只的近旁,万株树木展春容就在病树的前方.今日初逢,听你在筵席上唱赠诗歌,暂凭杯中酒引出振奋精神的力量.白居易和作者都是当时的大诗人,在政治上的挫折和遭贬也极其相似.因此初逢就一见如故,在互赠的诗中表现出老友重逢、娓娓而谈的亲近感.白居易为作者鸣不平,觉得他二十三年在凄凉苦寒的地方寂寞的撑持,没有快乐、没有升迁,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是作者却用“沈舟侧畔”两句诗来作答:我自己虽如病树、沈舟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驶过的景象.他不为自己的厄运悲伤,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沈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正因如此,这两句诗才成为千古名句,至今还在被人引用着,并且引伸、改变其内涵,用作一种全新的表达方法. 完全按照你的要求~~~~希望可以采纳~~~~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翻译:朋友你从家乡来,
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开花没?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这首《夜雨寄北》是脍炙人口的.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 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至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 柳絮. ⑥秦 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 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译文】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黄流,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画城阙①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②人. 海内③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④. 无为在歧路⑤,儿女共沾巾⑥. 注: ①城阙∶帝王居住的城,这里指长安. ②宦游∶出外做官. ③海内∶全国各地. ④比邻∶近邻. ⑤歧路∶告别的地方. ⑥沾巾∶挥泪告别.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歧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 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总述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中心思想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作儿女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译文:巴郡的山楚地的水,好凄凉的地方,我被扔到那里二十三年.怀念老朋友时徒然把“思旧赋”吟唱,回家来反而像烂了斧柄的人一样.千只帆船已驶过沉没船只的近旁,万株树木展春容就在病树的前方.今日初逢,听你在筵席上唱赠诗歌,暂凭杯中酒引出振奋精神的力量.白居易和作者都是当时的大诗人,在政治上的挫折和遭贬也极其相似.因此初逢就一见如故,在互赠的诗中表现出老友重逢、娓娓而谈的亲近感.白居易为作者鸣不平,觉得他二十三年在凄凉苦寒的地方寂寞的撑持,没有快乐、没有升迁,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是作者却用“沈舟侧畔”两句诗来作答:我自己虽如病树、沈舟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驶过的景象.他不为自己的厄运悲伤,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沈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正因如此,这两句诗才成为千古名句,至今还在被人引用着,并且引伸、改变其内涵,用作一种全新的表达方法. 完全按照你的要求~~~~希望可以采纳~~~~
看了 王维的杂诗解释还有李商隐的夜...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代诗人杨万里送好友时所作的一首诗,送别的时间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 2020-06-09 …
需要我送你吗/需要我接你吗?英语.1我开车送朋友们回家/送他们3个人回家2Jack我能用你的车送几 2020-06-16 …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煎的意思注意是煎的意思还有一点古诗词鸟鸣涧这首诗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芙蓉楼送辛 2020-06-21 …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还有、也是送别诗。把其中一首表达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诗默写下来。 2020-06-21 …
求解答过程:积累与运用①沉舟积累与运用①沉舟侧畔千帆过,.②送别友人时,我们会引用《送杜少府之任蜀 2020-07-03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柴侍御"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如何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1“黄鹤楼 2020-07-12 …
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问题(选择,最好说明错误理由)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王勃任 2020-07-26 …
小学学的两首送别诗,作者要一样。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两首关于送别内容的古诗,它们的作者都是同一个诗 2020-11-04 …
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诗人送朋友去扬州时写的诗 2020-11-22 …
写出两首关于送别内容的古诗,都是诗人写的,一首写诗人送好友的情景,一首是朋友送诗人的情景比如说:朋友 2021-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