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的问题。出颖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苏轼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出颖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 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苍。
【注】:熙宁四年六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遭人诬告,出为杭州通判。这首诗是他赴杭途中由颖口入淮水至寿州时所作。
(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颔联中“忽”“久”二字很有表现力,请选其一作简要赏析。
(3)尾联运用哪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出颖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 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苍。
【注】:熙宁四年六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遭人诬告,出为杭州通判。这首诗是他赴杭途中由颖口入淮水至寿州时所作。
(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颔联中“忽”“久”二字很有表现力,请选其一作简要赏析。
(3)尾联运用哪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解析:
(1)首先阅读首联,理解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内容上,首句写了事件和景象,结合注释理解情感.结构上,思考其与下文的关系,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首先审清题干,从二字中选其一赏析.赏析时,先解释字义,再翻译句义,然后分析其特点及表达效果.“忽”就是“突然”的意思,“久”就是长时间的意思.颔联的意思为“长而宽广的淮河,突然使人对天空是远、是近,产生了迷惑.河旁的青山,似乎长久地随著船只的起伏而忽高忽低”,最后从写景抒情这两个方面分析效果.注意结合着注释理解情感;
(3)首先阅读尾联,然后结合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故人久立烟苍苍”是诗人看不到的,所以是想象的.解答的时候,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首联交待了行程(1分),描绘沿途所见的枫叶、芦花等自然景象.点明了时令(1分),表达了自己被谗外放的愤懑之情,奠定了全诗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1分)
(2)“忽”,“突然”(1分).写出了船出颍口与前景相异:水天相接,天空远近莫辨的状态(1分),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表达诗人的迷惘之情(1分).
“久”字写出了船随水波起伏的时间之长(1分),暗示了两岸青山的连绵不断,青山也似乎长久地随着船只的起伏而忽高忽低的状态(1分),客观之景中进入了诗人的主观心绪,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1分),蕴含了诗人淡淡的愁绪(1分).
(3)想象(答成“对面落笔”、“虚写”即可)(1分)结句不说自己思念故人,却想象寿州故人在苍茫暮色中久立等待自己(1分),这样写显得细腻、情深意长,表达情感含蓄委婉.(2分)
译文:
我日夜朝向江海而行, 沿途的枫叶和芦花使得秋意更浓.长而宽广的淮河,突然使人对天空是远、是近,产生了迷惑.河旁的青山,似乎长久地随著船只的起伏而忽高忽低.不知不觉中,已经远远地看到寿州的白石塔. 但我们这艘小船(短棹)还未驶入黄茅冈呢. 于轻风平波之中,我仍望不到,那位久立于烟雾苍茫中的老友.
赏析: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旧历六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遭谢景温诬告,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为杭州通判.七月沿蔡河舟行东南,经陈州至颍州.时恩师欧阳修居颍,师生见面,免不了共叙离别之情,盘桓月余.十月出颍口入淮水(颍口即颍上东鲁口至正阳一段).后东行至寿州.此诗即出颍口至寿州所作.所指淮山是硖石山、肥陵山、紫金山统称而言.
此诗也可称为东坡名篇之一.开篇便写出了之心情沉重.“我行日夜向江海,”是由繁华的汴京,向遥远的海边地区,日夜兼程的进发,并有无可奈何之意.因上书不为采纳而反遭诬陷,而又皇命不可违的内在之感,也表达了仕途险恶,应远避是非之情.
“枫叶芦花秋兴长”这自然是当时的节令.但正是符合了自己的心情.秋天是苍凉地,心情是忧伤的.看见了“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便感觉到长淮天远,前途迷茫.这种自然景象融入了感受,自然景象可以看见,易于描写,而内心的远近、低昂是不容易察觉地.所以以物代情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充分地暗示了作者怅惘不安的心情.心情与形景的交措,有一种来日不可预测的感觉,不能不使他深深地思考.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这是到了寿州的所见.白石塔固定之物,人却不断变换.白石塔此时在,以后还在.但历史就改变了.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当然会出现.原本青山绿水,但经风霜已成黄茅山冈,使人感叹不已.此联用上用三仄尾,下对三平补救,十分恰当.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是此诗的最伤感之处.诗人说:我看不到汴京,望不到前途,更望不到送行的朋友们.他们也望不到我,然而你们久在苍茫的是非之地,我们互相牵挂着,都要谨慎行事啊.这种内心的语言只能这样来表达.在这里也是一个三平尾,但这里是作者有意而用的.烟波苍茫更加重了,迷茫不清气氛,前途很难看到,也很难预测.
这首诗可说是文辞、对仗具佳.自然流畅,景情交融,神韵完美,以实写虚的代表作品.正如赵翼的《瓯北诗话》评东坡诗云:“东坡大气旋转,不屑屑于句法字法别求新奇,而笔力行到,自成创格”.
(1)首先阅读首联,理解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内容上,首句写了事件和景象,结合注释理解情感.结构上,思考其与下文的关系,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首先审清题干,从二字中选其一赏析.赏析时,先解释字义,再翻译句义,然后分析其特点及表达效果.“忽”就是“突然”的意思,“久”就是长时间的意思.颔联的意思为“长而宽广的淮河,突然使人对天空是远、是近,产生了迷惑.河旁的青山,似乎长久地随著船只的起伏而忽高忽低”,最后从写景抒情这两个方面分析效果.注意结合着注释理解情感;
(3)首先阅读尾联,然后结合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故人久立烟苍苍”是诗人看不到的,所以是想象的.解答的时候,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首联交待了行程(1分),描绘沿途所见的枫叶、芦花等自然景象.点明了时令(1分),表达了自己被谗外放的愤懑之情,奠定了全诗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1分)
(2)“忽”,“突然”(1分).写出了船出颍口与前景相异:水天相接,天空远近莫辨的状态(1分),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表达诗人的迷惘之情(1分).
“久”字写出了船随水波起伏的时间之长(1分),暗示了两岸青山的连绵不断,青山也似乎长久地随着船只的起伏而忽高忽低的状态(1分),客观之景中进入了诗人的主观心绪,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1分),蕴含了诗人淡淡的愁绪(1分).
(3)想象(答成“对面落笔”、“虚写”即可)(1分)结句不说自己思念故人,却想象寿州故人在苍茫暮色中久立等待自己(1分),这样写显得细腻、情深意长,表达情感含蓄委婉.(2分)
译文:
我日夜朝向江海而行, 沿途的枫叶和芦花使得秋意更浓.长而宽广的淮河,突然使人对天空是远、是近,产生了迷惑.河旁的青山,似乎长久地随著船只的起伏而忽高忽低.不知不觉中,已经远远地看到寿州的白石塔. 但我们这艘小船(短棹)还未驶入黄茅冈呢. 于轻风平波之中,我仍望不到,那位久立于烟雾苍茫中的老友.
赏析: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旧历六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遭谢景温诬告,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为杭州通判.七月沿蔡河舟行东南,经陈州至颍州.时恩师欧阳修居颍,师生见面,免不了共叙离别之情,盘桓月余.十月出颍口入淮水(颍口即颍上东鲁口至正阳一段).后东行至寿州.此诗即出颍口至寿州所作.所指淮山是硖石山、肥陵山、紫金山统称而言.
此诗也可称为东坡名篇之一.开篇便写出了之心情沉重.“我行日夜向江海,”是由繁华的汴京,向遥远的海边地区,日夜兼程的进发,并有无可奈何之意.因上书不为采纳而反遭诬陷,而又皇命不可违的内在之感,也表达了仕途险恶,应远避是非之情.
“枫叶芦花秋兴长”这自然是当时的节令.但正是符合了自己的心情.秋天是苍凉地,心情是忧伤的.看见了“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便感觉到长淮天远,前途迷茫.这种自然景象融入了感受,自然景象可以看见,易于描写,而内心的远近、低昂是不容易察觉地.所以以物代情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充分地暗示了作者怅惘不安的心情.心情与形景的交措,有一种来日不可预测的感觉,不能不使他深深地思考.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这是到了寿州的所见.白石塔固定之物,人却不断变换.白石塔此时在,以后还在.但历史就改变了.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当然会出现.原本青山绿水,但经风霜已成黄茅山冈,使人感叹不已.此联用上用三仄尾,下对三平补救,十分恰当.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是此诗的最伤感之处.诗人说:我看不到汴京,望不到前途,更望不到送行的朋友们.他们也望不到我,然而你们久在苍茫的是非之地,我们互相牵挂着,都要谨慎行事啊.这种内心的语言只能这样来表达.在这里也是一个三平尾,但这里是作者有意而用的.烟波苍茫更加重了,迷茫不清气氛,前途很难看到,也很难预测.
这首诗可说是文辞、对仗具佳.自然流畅,景情交融,神韵完美,以实写虚的代表作品.正如赵翼的《瓯北诗话》评东坡诗云:“东坡大气旋转,不屑屑于句法字法别求新奇,而笔力行到,自成创格”.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南宋时期兴起的新兴手工行业是[]A.丝织业B.棉纺织业C.麻纺织业D.制瓷业 2020-06-20 …
重文轻武政策下的宋朝宋朝在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后,可以看到宋朝的城市是昼夜不息的商业涌动的城市。宋朝 2020-06-22 …
下列是某位同学记录的课堂笔记,其中错误的是[]A.宋朝时从越南引入的占城稻得到推广B.北宋时期兴起 2020-06-28 …
仿照下面的句子,用画线词造句。1.星期六,我兴致勃勃地来到展览馆,观看农业科技成就展。仿照下面的句 2020-07-10 …
如何投诉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我是新阳小学6(5)班的宋婧,我在背古诗时发现了一个 2020-07-23 …
下列是某位同学记录的课堂笔记,其中错误的是()A.宋朝时从越南引入的占城稻得到推广B.宋时期兴起的 2020-07-28 …
(5分)两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政治方面出现了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虽然彼此间屡起战端,但 2020-07-28 …
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我国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持续发展,国家财政收入都依靠东南地区.回答:1.上述 2020-11-06 …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胡适认为:“中国近世哲学的遗风,起于北宋,盛于南宋,中兴于明朝的中叶,到了清朝,… 2020-11-28 …
中国古代戏剧成熟的标志是A、傩戏的出现B、南戏的出现C、宋杂剧兴起D、元杂剧兴起 2021-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