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杨州慢淮左名都鉴赏分析上下两阙的内容,主要艺术手法,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

题目详情
杨州慢 淮左名都 鉴赏
分析上下两阙的内容,主要艺术手法,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徜徉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千岩老人读后,"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感。最后三句以"暮色、军角、空城",描绘眼前凄凉。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词人想象风流俊赏之杜郎今日重游扬州之"难赋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看了 杨州慢淮左名都鉴赏分析上下两...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我国农作物的分布(在线等,200分重赏)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分布地图和解析,如哪个地区多什么急需,在线  2020-05-13 …

高二怎样提高作文的分数,怎么写都得分很低  2020-06-10 …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植物有懂与不懂“回报”之分吗?答案是肯定的。花  2020-07-03 …

我国农作物的分布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粮食作物的分布具有“南稻北麦”的格局  2020-07-10 …

在细胞识别或信息交流过程中起作用的分子都具有特异性,下列不属于分子的是()A.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  2020-07-11 …

毛泽东一贯主张“以诗言志”。他的大量诗作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  2020-07-11 …

填空分式的概念:形如A/B(A,B都是,且B中含有,B不等于0)的式子叫做分式.分式的乘除运算:(  2020-07-21 …

请问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势能和分子振动势能是不同的吧?定义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2020-07-30 …

毛泽东一贯主张“诗言志”。他的大量诗作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  2020-11-03 …

读“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图”回答:(1)图例A、B所代表的粮食作物分别是、.(2)气候条件制约着农作  2020-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