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今殷若涉水无津涯,如之何?”太师曰:“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①,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遂行。
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黍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史记•宋微子世家》)
[注]①泆(yì):放纵。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笃下灾亡殷国笃:沉重,重重 B.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御:控制,据为己有
C.刳视其心刳:剖开 D.过故殷虚虚:虚无,空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乃问于太师、少师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①箕子者,纣亲戚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是何能为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①殷有三仁焉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纣王在位时朝政黑暗的一组是   (   )
①纣即立,不明,淫乱于政               ②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③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   ④乃被发佯狂而为奴
⑤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⑥宫室毁坏,生禾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子对纣王昏庸、政治腐败的状况十分担忧,而纣王自以为帝王之命是上天赐予的,对微子的多次劝谏置若罔闻。太师劝微子为了国家得到治理而暂时离开。
B.箕子在纣王第一次使用象箸时,便敏锐地看到这种做法如不加制止,将会使国家面临危机。殷朝灭亡后,他以《麦黍之诗》来抒发深沉的感伤之情。
C.王子比干认为君主有了过失,做臣子的应以死劝谏,否则百姓将受害,而百姓是没有罪过的。他直言劝谏纣王,竟被纣王残忍地杀害。
D.微子离去,箕子成了奴隶,比干直谏而死。在孔子看来,虽然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都是仁者。司马迁实际上认同了孔子的这个评价。
小题5:将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殷若涉水无津涯,如之何?
(2)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
(3)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D
小题:D
小题:A
小题:A
小题:(1) 如今我们殷朝好像要渡过一条大河,却没有渡口,又没有边岸一般,应当怎么办呢?(“津涯”应译作“渡口”“边岸”,“如之何”应译作“怎么办呢”。)(2) 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窍,真的有这种情况吗? (“窍”应译作“孔窍”;“信”应译作“真的”“的确”;“诸”是“之乎”的合用,应译作“这种情况吗”。) (3) 人臣屡次劝谏不听,那么在道义上可以离开不管了。(“三”并非确指“三次”,代指多次,“三谏”应译作“屡次劝谏”;“则”应译作“那么”;“去”应译作“离开”。)


小题:D(“虚”通“墟”,废址,废墟。)
小题:D(A、前者是副词,于是,就;后者是代词,译为“你的”。B、前者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语气;后者用于句中,表示提示与停顿。C、前者为语气词,译为“呢”;后者为介词,译为“对”“向”。D、均是句末语气词,不译。)
小题:A(②是箕子的推断,而不是“现实”;⑥是殷朝灭亡后,而不是“纣王在位时”)
小题:A(太师劝他离开不是“为了国家得到治理”,而是对国家“终不得治”的绝望;也非“暂时”。)
小题:(1)(“津涯”应译作“渡口”“边岸”,“如之何”应译作“怎么办呢”。)(2)(“窍”应译作“孔窍”;“信”应译作“真的”“的确”;“诸”是“之乎”的合用,应译作“这种情况吗”。) (3)(“三”并非确指“三次”,代指多次,“三谏”应译作“屡次劝谏”;“则”应译作“那么”;“去”应译作“离开”。)
译文
微子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纣王即位以后,昏昧荒淫,政治紊乱。微子屡次进谏,纣王不听。等到祖伊忧惧祸患将至,把此事告诉纣王。纣王却说:“我生有命,难道不是在天吗?这能把我怎么样呢?”微子料定纣王再也听不进谏言,因此想以死殉国,于是跑去问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说:“我们殷朝不行修明的政治,不能治理四方的百姓。纣王沉醉于酒宴,听信妇人的话,破坏汤王的德政。如今我们殷朝好像要渡过一条大河,却没有渡口,又没有边岸一般,应当怎么办呢?”太师回答他说:“王子啊,老天重重地降下灾难,来灭亡殷朝。现在如果真能救治殷朝,那么,国家治理好了,虽死也没什么遗恨。但假如自己死了,国家还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第一次使用象箸时,箕子便叹息道:“他既然使用象箸,便一定要用玉杯了;既然用了玉杯,那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已有。从此将逐渐讲究车马的舒适和宫室的豪华,国家不可振兴了。”纣王淫逸无度,箕子进谏,纣王不听。有人劝他说:“可以离开不管了。”箕子说:“做臣子的向君主进谏,君主不听臣子就离他而去,这是彰显君主的过失而取悦于百姓的行径,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做了奴隶。后来他就隐居不出,常常抚琴以抒发心中所郁积的悲痛。后世流传他的曲子,称为《箕子操》。王子比干,也是纣王的亲戚。他见箕子进谏,君主不听,箕子去做了奴隶,就说:“君主有了过失,做臣子的不以死谏争,百姓将受害,那百姓有什么罪过呢?”于是直言劝谏纣王。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窍,真的有这种情况吗?”于是就杀了王子比干,挖出他的心来,看个究竟。微子说:“父子有骨肉之亲,而君臣以道义相桔合。因此父亲如果有过错,儿子屡次劝不听,就会继之以号哭;人臣屡次劝谏不听,那么在道义上可以离开不管了。”于是微子就远行了。
后来箕子朝拜周天子时,经过故都殷墟,感伤于宫室毁坏,禾黍丛生,箕子十分悲痛,就作了《麦秀之诗》来抒发内心感情。殷朝遗民听到了,都为之泣下。
太史公说:“孔子有言:‘微子离去,箕子为奴,比干谏死。殷朝有三位仁者。’”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译: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君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  2020-05-16 …

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  2020-05-16 …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天下之穷民  2020-06-13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2020-06-28 …

《孟子.告子下》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悌:孝,善事父母;悌,敬爱兄长。结合《孟子.告子下》说  2020-11-02 …

将画线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①驾君车者罪至刖②。既而弥子之母病,  2020-11-13 …

将画线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①驾君车者罪至刖②。既而弥子之母病,  2020-11-13 …

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论语求解上面的意思程颐的原句程子曰:“告懿子,告众人  2020-12-05 …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字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告  2021-01-18 …

下面的案例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  202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