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念奴娇黄庭坚八月十七日,同诸甥待月。有客孙彦立者,善吹笛,有名酒酌之。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甥待月。有客孙彦立者,善吹笛,有名酒酌之。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 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
(1)开头三句,作者描写雨后开阔的远景,用语十分传神。请从“净”“染”中任选一词,作简要赏析。
(2)上阕词人是怎样从主观上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的,请作简要赏析。
(3)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净”这里是洗干净的意思,将原本静态的天空写得具有动态感,化静为动;
“染”,句子是说雨水冲洗青山,青山变绿了,诗人却说是雨水将山染绿了,从而具有了生命力,化静为动.
(2)作答本题先审题,“怎样写”也就是分析写作技巧.上阕中写月色的句子为“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首先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三个问句;“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又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3)分析作者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再结合下阕中景的特点,可以看出诗人乐观、旷达、豪迈的情怀.

答案:
(1)“净”: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雨水使天空澄清的动态感.
“染”: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2)三个问句,一个反问,一个设问,一个一般疑问,整齐中富于变化,表达十分灵动;运用想象、比喻(联想)等手法,让嫦娥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旧典翻新,想象奇特.(每点2分)
(3)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的情怀.(“身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各1分)

参考译文:
雨后新晴,天边出现一道彩虹,万里秋空一片澄明.如秀眉的山峦经过雨水的冲刷,仿佛披上了新绿的衣服.月中的桂树还很茂密,怎么能说今夜的月色不明亮呢?万里的晴天,嫦娥在何处?她驾驶着这一轮圆月,在夜空驰骋.月光寒冷,为谁照射在这坛美酒上?
一群年轻人伴我左右,在微凉的晚风中踏着幽寂的小径,走进长满林木的张家小园,畅饮欢谈.让我们斟满手中的金荷叶杯,虽然离家万里,可是把酒畅饮的欢聚时刻实在难得.老夫我一生漂泊,走遍大江南北,最喜欢听临风的霜笛.孙郎听后,微微一笑,吹出了更加悠扬的笛声.

赏析:
词中以豪健的笔力,展示出作者面对人生磨难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表达了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整首词笔墨酣畅淋漓,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词人不说“秋空净”,而曰“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的长眉,反用《西京杂记》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的故典,已是极妩媚之情态,而一个“染”字,更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接着写赏月.此时的月亮是刚过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娱悦心情,他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三个问语如层波叠浪,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嫦娥驾驶玉轮是别开生面的奇想.历来诗人笔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栖”,“嫦娥倚泣”的形象,此处作者却把她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旧典翻新,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此下转而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用散文句法入词,信笔挥洒,写洒脱不羁的词人,正带着一群愉快的年轻人,张园密茂的树林中徜徉.“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离家万里,难得有今宵开怀畅饮.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这三句是此词最精彩之处.《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庾亮在武昌时,于气佳景清之秋夜,登南楼游赏,庾亮曰:“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老子,犹老夫,语气间隐然有一股豪气.
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最爱临风笛”句,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
最后一笔带到那位善吹笛的孙彦立:“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孙郎感遇知音,喷发奇响,那悠扬的笛声回响不绝.
此词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崎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作者自诩此篇“或可继东坡赤壁之歌”,确乎道出了此词的风格所.黄庭坚与苏轼一样,饱经政治风雨的摧折,却仍保持着那种倔强兀傲、旷达豪迈的个性,这一点,充分体现他的诗词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