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点绛唇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简要分析全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分)
(2)“情词并胜,神韵悠然”,是人们对这首词的评价,试从词的情感角度作简要分析。(5分)
(1)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抒写伤春之情,下片抒写伤别之情。(1分)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2分)
(2)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2分)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搅拢下显得分外冷寂,把愁已经写尽、写透。(2分)到结句处,感情已积聚达到最高峰,全词也随之达到了高潮。(1分)人们赞此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实不为过。
【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抒写伤春之情,下片抒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开篇处词人即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惜春”以下两句,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淅沥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人的青春不也就是这样悄悄逝去的吗?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表现,因此,在“惜春春去”的尖锐矛盾中,不是正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深愁吗?
从上片看,给深闺女子带来无限愁怨的“雨”,它催落了嫣红的春花,催走了春天,也催促着流年和女子的青春。下片中,词人循着这一线索,继续探寻“柔肠一寸愁千缕”的根源,笔力集中在女子凭阑远望而搅起的心理活动上。“倚遍阑干”一句,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把深闺女子百事俱厌的忧烦苦恼尽行点染了出来,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托出了这种万念俱灭的“无情绪”是无论如何排解不掉的。这里不再提花,不再提雨,却突兀地提出“人何处”的问题。突兀,则醒目;醒目,则醒人――原来女子凭阑远眺,不只是因百无聊赖而无意识为之,这里还有更重要的、有意识而为之的目的,那就是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外出的良人归来。望归的行动与内心无法抑制的“人何处”的遥问一笔点破了使女子“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是苦苦地思念远行未归的良人。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最后,视线被截断了,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这凄凉的画面不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吗?寂寞,伤春已使她寸肠生出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情又将会是何许深,何许重,何许浓呢?这自然就意在言外了。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搅拢下显得分外冷寂。把愁已经写尽、写透,故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情缘对联下阙?几多世俗剪断几多情缘,几多情缘变成几多两情相怨!几多世俗又乱牵几多红线?世俗何苦为难 2020-06-10 …
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中的徙倚一词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绪 2020-06-12 …
徙倚湖山欲暮时"徙倚"一词写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2020-06-12 …
请你对徙倚湖山欲暮时一句中的徙倚一词进行简要评析 2020-06-12 …
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 2020-06-13 …
帮忙翻译《核舟记》中的三句话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2.居右者椎髻仰面 2020-06-19 …
英语翻译我要的爱情是于茫茫人海中和某人偶然相遇不早不晚不偏不倚一眼万年不离不弃哪怕是一见误终生 2020-07-08 …
为避免出现“权臣位高权重,倚老卖老”的现象,一些皇帝便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 2020-07-08 …
四张桌子和一倚子公1280元,一张桌子和四把椅子公620元.请问桌子和倚一分别是 2020-07-12 …
6.朗声背诵第三段后,先从中找出一个对偶句子,再回答提问:这一段先写物景,后写情境,请指出哪几句是物 2020-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