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有关描写振风塔的文章,

题目详情
有关描写振风塔的文章,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振风塔座落在安庆迎江寺内,是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塔.
  话说历史上的安庆城外形像一艘船,有一年,有一位叫方舟的人要到此上任,他听说安庆城外形像一艘船,安庆城就座落在长江的边上,安庆就如江上的一只小船,而他本人名叫方舟,舟即船,谐音则为翻船,因此他迟迟不去赴任,整天在家愁眉苦脸,他的母亲看出了他的心事,就问儿子为什么不去上任,方舟于是把他的忧患告诉了母亲,谁知方舟的母亲哈哈大笑起来,儿子不解,便问母亲笑从何来,他的母亲说:“我跟你一道去上任,保你一路平安,而且我儿必定飞黄腾达!”
  方舟纳闷,母亲的话是何意呀.于是就问母亲.
  “我姓毛,你是船,我是锚,有我这锚还怕会翻船嘛!”
  方舟顿时茅塞顿开,疑惑全无,也哈哈大笑起来.
  于是准备好一切,不日同母亲乘坐大船浩浩荡荡沿江而下,船靠迎江寺岸口,随船带的两只大锚被置放在迎江寺大门的两侧,方舟在任时,勤政爱民,做了许多令百姓拍好称好的大事,后来扶摇直上,飞黄腾达,正应了当初他母亲的话,从此迎江寺的名气愈来愈大,这个传说也就从那时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
  不过那时还没有建振风塔.
  振风塔建于明隆庆四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原名“万佛塔”,高72.74 米,在全国108座砖石结构的宝塔中名列第二,“塔影横江”乃安庆八景之一,俗有“万里长江第一塔和宝塔王”之称,佛家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此刻眼前的这座七级浮屠,曾点悟过多少人呢?又有多少了断尘缘的人在这里悟世成佛呢?
  寺门上的三个镏金大字“迎江寺”,还有那两只硕大黝黑的铁锚,和“方舟的传说”不期而遇.拾级而上,踱进寺门,沐浴在一股清新的檀香味中.迎江寺依江而建,地势越来越高,石级衔接前后四重佛殿,在这壮严古典面前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雄伟壮观的佛殿,壮严肃穆的佛像让人心生静意.从前的忧患和失落全都释然,此刻,在这佛门静地,置身其中有一种去触摸历史的冲动.目光从一处移到另一处,饱含深情的顶礼膜拜,宛如阅读一页页史书.乾隆皇帝亲赐的“善狮子吼”和慈禧太后亲题“妙明圆境”匾额在寺院的角落里凝望着人来人往,千年只在思绪的毫分之间,眼前的所有一切,犹如跨越生命的层蕴,在寻找自己的归宿.
  振风塔黑魁魁的身体容在这水城之间,平在历史的隙缝中,站在这城市的末梢神经上,似懂非懂,觊觎它会带给我一份灵气,悟尽前尘后事.
  塔身很破旧,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临水眺望,塔内很窄,扶墙而上,石阶很陡,光线很暗,慌乱处有人还打亮了火机.隐约可见塔壁破碎不堪,在第二层,看见两个扫塔的人,并不是和尚,样子很年轻,但扫的很卖力,有些极难扫的角落,他们都一丝不苟地打扫干净.每上一层,视野愈加开阔,地面上的人越来越小.远处,平静的江面上停靠着一些渡船和小舟,前不见江首,后不见江尾,长江的浩荡和博大,一览无遗.橙黄的江水在视线里绵延而去,整座安庆城尽收眼底.
  振风塔下,一面墙上描述着它的模样:一大、二高、三妙.
  一大:抗战初期,日寇侵犯安庆时,安徽省图书馆文员潘石尚等在安庆沦陷前将省志及文史馆资料、书籍尽藏于振风塔第三层封闭.游客照样上塔参观游览,日寇也未发觉.至抗战胜利而完整无缺.由此可见,振风塔之大.
  二高:振风塔高60.86米,居高远眺,方圆十里之美景尽收眼底.面江而立,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美誉.振风
  塔不但高在艺术结构上,层与层之间比例相差有甚强的艺术风格,自底层向顶呈圆锥形,每层按比例逐渐缩小,改变了以往佛塔建筑的方正直硬规律.仰望曲线柔美,嵌空玲珑,如金锏剌空,直冲霄汉.
  三妙:振风塔设计突出表现在塔门的按排上,振风塔层层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石阶也盘旋相通,且变化多端,位置各异,时而由东而入内,时而由西而登临.曲折迥环,给人以“山重水尽疑无路”,找到上下门的石阶,又感到“枊暗花明又一村”.真是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傍晚斜阳,余辉洒在塔身上,恍惚间,觉得它活了.
看了 有关描写振风塔的文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