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②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③也。故为政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 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 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齐明盛服 ,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跄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节选自《中庸》)
  注:①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②敏:勉力,用力,致力。③蒲庐: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④杀:减少。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⑥跆( jia):说话不通畅。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武之政, 在方策/布:分布。
B.去谗 色,贱货而贵德/远:远离。
C.所以 大臣也/劝:劝勉。
D.凡事豫则立,不 则废/豫:预备。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故 政在人②凡 天下国家有九经
B.①取人 身②治乱持危,朝聘
C.①贱货 贵德②嘉善 矜不能
D.①尊贤 等②所以行 者一也
3.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
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④继绝世,举废国
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
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
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做事都是这样。
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到达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 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 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齐明盛服 ,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跄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节选自《中庸》)
  注:①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②敏:勉力,用力,致力。③蒲庐: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④杀:减少。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⑥跆( jia):说话不通畅。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武之政, 在方策/布:分布。
B.去谗 色,贱货而贵德/远:远离。
C.所以 大臣也/劝:劝勉。
D.凡事豫则立,不 则废/豫:预备。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故 政在人②凡 天下国家有九经
B.①取人 身②治乱持危,朝聘
C.①贱货 贵德②嘉善 矜不能
D.①尊贤 等②所以行 者一也
3.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
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④继绝世,举废国
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
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
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做事都是这样。
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到达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 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 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齐明盛服 ,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跄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节选自《中庸》)
  注:①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②敏:勉力,用力,致力。③蒲庐: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④杀:减少。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⑥跆( jia):说话不通畅。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武之政, 在方策/布:分布。
B.去谗 色,贱货而贵德/远:远离。
C.所以 大臣也/劝:劝勉。
D.凡事豫则立,不 则废/豫:预备。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故 政在人②凡 天下国家有九经
B.①取人 身②治乱持危,朝聘
C.①贱货 贵德②嘉善 矜不能
D.①尊贤 等②所以行 者一也
3.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
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④继绝世,举废国
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
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
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做事都是这样。
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到达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 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 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齐明盛服 ,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跄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节选自《中庸》)
  注:①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②敏:勉力,用力,致力。③蒲庐: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④杀:减少。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⑥跆( jia):说话不通畅。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武之政, 在方策/布:分布。
B.去谗 色,贱货而贵德/远:远离。
C.所以 大臣也/劝:劝勉。
D.凡事豫则立,不 则废/豫:预备。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故 政在人②凡 天下国家有九经
B.①取人 身②治乱持危,朝聘
C.①贱货 贵德②嘉善 矜不能
D.①尊贤 等②所以行 者一也
3.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
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④继绝世,举废国
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
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
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做事都是这样。
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到达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 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 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齐明盛服 ,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跄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节选自《中庸》)
  注:①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②敏:勉力,用力,致力。③蒲庐: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④杀:减少。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⑥跆( jia):说话不通畅。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武之政, 在方策/布:分布。
B.去谗 色,贱货而贵德/远:远离。
C.所以 大臣也/劝:劝勉。
D.凡事豫则立,不 则废/豫:预备。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故 政在人②凡 天下国家有九经
B.①取人 身②治乱持危,朝聘
C.①贱货 贵德②嘉善 矜不能
D.①尊贤 等②所以行 者一也
3.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
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④继绝世,举废国
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
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
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做事都是这样。
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到达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
2.D
3.D
4.B
5.(1)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2)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
  (3)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1.A
2.D
3.D
4.B
5.(1)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2)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
  (3)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1.A
2.D
3.D
4.B
5.(1)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2)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
  (3)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1.A
2.D
3.D
4.B
5.(1)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2)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
  (3)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1.A
2.D
3.D
4.B
5.(1)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2)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
  (3)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2020-04-07 …

阅读《水浒传》片段,完成填空。(4分)那种地道人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鸠巢,每日直聒�  2020-06-21 …

五、阅读短文,答题。把缺陷变成力量在纽约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大停电事故。在其中的  2020-07-1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道山亭记(节选)曾巩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  2020-07-2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道山亭记曾巩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  2020-07-26 …

学习地理掌握什么方法第一,要学会阅读地理教科书.第二,会独立地运用地图这个基本的学习工具.第三,会阅  2020-11-2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请将答案写于答题纸E处)道山亭记曾巩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  2020-12-05 …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2020-12-12 …

阅读《父爱,在我的名字里》,完成第1—5题。父爱,在我的名字里①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  2020-12-14 …

(2013•零陵区模拟)阅读地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房龙在《地理的故事》中写道:乌拉尔山在地  2020-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