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唐太宗实施长策出于什么目的
题目详情
唐太宗实施长策出于什么目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长策”指唐代科举制度,“英雄”指腹有真才实学的人,其目的自然是选拔人才,维护唐朝统治.详解如下:
这句话意为唐太宗的科举政策使得英雄白首功名,为了科举耗费一生的精力,而并非是指有才能的人得到真正的录用.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实际上唐代科举制度很不完善,考试不封卷,考生姓名公开,考官录人往往先看考生的家世,而非才学.唐朝以诗取士为主,但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都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可见其科举并不能真正选拔人才.
而唐朝科举制度的另一个作用还是体现出来,就是维护统治.科举给了社会底层的有才之士至少是一种希望,虽然录取的有才之人不多,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他们愿意不停的参加科举,白首为功名.而在之前的魏晋士族统治的时代,这些社会底层的士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就是造(和谐)反,每天都在想着“假如天下有变,我就可以博取功名”,成为对社会稳定威胁最大的因素,而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他们有通过正常途径改善生活的可能(毕竟造(和谐)反的成本很高,失败就是诛九族),所以,科举制度在消弭底层士人的造(和谐)反欲望,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还是非常成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加强了唐王朝的统治.
这句话意为唐太宗的科举政策使得英雄白首功名,为了科举耗费一生的精力,而并非是指有才能的人得到真正的录用.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实际上唐代科举制度很不完善,考试不封卷,考生姓名公开,考官录人往往先看考生的家世,而非才学.唐朝以诗取士为主,但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都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可见其科举并不能真正选拔人才.
而唐朝科举制度的另一个作用还是体现出来,就是维护统治.科举给了社会底层的有才之士至少是一种希望,虽然录取的有才之人不多,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他们愿意不停的参加科举,白首为功名.而在之前的魏晋士族统治的时代,这些社会底层的士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就是造(和谐)反,每天都在想着“假如天下有变,我就可以博取功名”,成为对社会稳定威胁最大的因素,而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他们有通过正常途径改善生活的可能(毕竟造(和谐)反的成本很高,失败就是诛九族),所以,科举制度在消弭底层士人的造(和谐)反欲望,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还是非常成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加强了唐王朝的统治.
看了 唐太宗实施长策出于什么目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英语翻译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他父亲李渊修建的夏宫,也 2020-06-11 …
统一国家的巩固发展。材料一唐太宗喜谓侍臣曰:“天下荚雄,入吾彀中矣。”(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020-06-20 …
在罢休乾元殿的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休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唐太宗采取 2020-07-02 …
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朝廷中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①与杜如晦、房玄龄同朝为官②唐太宗常 2020-07-02 …
司马光评价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下列对于唐太宗的史实描 2020-07-28 …
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②唐 2020-07-28 …
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②唐太宗 2020-07-28 …
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② 2020-07-28 …
造句!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唐太宗和魏征,一个爱财如命,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我来试一 2020-11-26 …
阅读下列关于唐太宗的文字回答问题:有一次,唐太宗问儿个大臣:“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可比占人成绩人。你 2020-12-28 …
相关搜索:唐太宗实施长策出于什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