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过山农家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2)三四句刻画了一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
(2)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
(2)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
(2)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
(2)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2)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3)该类题考核构思脉络,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答案:
(1)“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1分) “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2分)
(2)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1分) “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2分)
(3)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1分)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3分)(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译文:
走上板桥,只听桥下泉水叮咚.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不要责怪烘茶冒出青烟,应当庆幸晒谷正逢晴天.
赏析: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一体,整个唐代作者寥寥,作品很少.顾况的这首六言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的“人”,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前两句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两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画,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后一幅“茅檐日午鸡鸣”,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这里写日午鸡鸣的闲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2)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3)该类题考核构思脉络,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答案:
(1)“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1分) “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2分)
(2)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1分) “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2分)
(3)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1分)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3分)(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译文:
走上板桥,只听桥下泉水叮咚.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不要责怪烘茶冒出青烟,应当庆幸晒谷正逢晴天.
赏析: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一体,整个唐代作者寥寥,作品很少.顾况的这首六言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的“人”,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前两句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两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画,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后一幅“茅檐日午鸡鸣”,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这里写日午鸡鸣的闲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第二十三签中中暮雨四知善恶分涂贵自持存心莫谓少人知暗中底事来尤物正是苍天试我时又曰:恶人忽得福善人 2020-06-20 …
三字熟语1.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2.能使人情绪安定的东西.3.指对某一事物狂热入迷得如痴如醉. 2020-07-05 …
四(1)班和四(2)班共植树436棵,已知四(1)班有46人,四(2)班有42人,四(1)班每人树 2020-07-21 …
常见三字俗语的几个问题.1.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2.指对某一事物如痴如醉.()3.指从未有 2020-07-21 …
人民网文化论坛有一贴文《重庆洋人街的低俗丑态》,痛斥重庆洋人街“四大恶俗”:一是洋人街口的洋楼,正面 2020-11-23 …
在照相馆,一个人照一张2寸照片后,又想照10张1寸照片,摄影师应使()A.照相机靠近人,暗箱缩短B. 2020-11-26 …
一个人照完1寸照片后,想照一张2寸照片,假若人不动,则摄影师使()A.照相机远离人,暗箱拉长B.照相 2020-11-28 …
5名学生分配到4个不同的科技小组参加活动,每个科技小组至少有一名学生参加,则分配方法共有几种?我的思 2020-12-06 …
在图所示的电路中,如果交变电流的频率增大,1、2和3灯的亮度变化情况是()A.1、2两灯均变亮,3灯 2020-12-20 …
人民网文化论坛有一贴文《重庆洋人街的低俗丑态》,痛斥重庆洋人街“四大恶俗”:一是洋人街口的洋楼,正面 2020-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