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张晓风有篇短文《高处何处有》,说的是一位老酋长病危,于是找来村子里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要他们尽可能爬到村子前方的神山最高处,回来报告见闻,以便确立接班人。三天后,

题目详情
张晓风有篇短文《高处何处有》,说的是一位老酋长病危,于是找来村子里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要他们尽可能爬到村子前方的神山最高处,回来报告见闻,以便确立接班人。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光鲜,说:“酋长,我爬到了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那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是山麓。你回去吧!”一周后,第二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神情疲惫,满脸风霜。他说:“酋长,我爬到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一个月过去,第三位年轻人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酋长追问道。“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自己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高处一无所有
——张晓风《高处何所有》解读
《高处何所有》是一篇谈做学问和学术发展的哲理散文。关于这个话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三首宋词原文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高处何所有》对做学问的境界有新的理解、开拓和升华。它和王国维先生的意境描绘,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有着时代的色彩和现代感。整篇文章就是一个象征性故事,渗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内涵。他所叙述的三个年轻人的经历,实际上讲的也是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作品中所谓“神圣的大山”,就是做学问的所要学习、探索的目标,而“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应该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的呢?应该说这一切都已经蕴涵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即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整个故事就是作者立意的承载媒介。
做学问的第一境界。这就是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笑生双靥,衣履光鲜”,并且自己声称“我到达山顶了”。“笑生双靥”,似乎没有损耗多少人体精力;“衣履光鲜”说明没有遭受到路途坎坷。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繁花夹道,流泉淙淙, 鸟鸣嘤嘤”。正如老酋长所说,这个“鸟语花香”的地方是“山麓”,离山顶远得很呢。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繁花、流泉、鸟鸣,是每一个做学问的人所首先要接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它常常可以使人觉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学生刚刚接触或进入某一学科,其学科信息浩如烟海,往往有某种新奇、喜悦、惊叹的感受。这是攀登学术高峰的必经阶段。它比较接近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境界。
做学问的第二境界。这就是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神情疲倦,满脸风霜”,并且也声称“我到达了山顶了”。与第一个年轻人相比,“神情疲倦”说明已经损耗了一定的人体精力;“满脸风霜”说明经受了一定的路途坎坷。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高大肃穆的松树林”和“秃鹰盘旋”。他已经比第一个年轻人攀登到更高的地方。事实如何呢?正如老酋长所说,“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高大肃穆的松树林”,象征着一个学科中的比较权威的学者和著述。一个学生只有经过了一定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以后,才有能力判断出一个学科中的佼佼者和学术巅峰。山上“秃鹰盘旋”,常常意味着山峰险峻的地方。这里象征着学术领域中难于攀登的空间和课题,在这些空间和课题中充满着未知和莫测,探索和研究的风险和坎坷较大。这一阶段对于毕业的学生来说,常常需要经过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到达。
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第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他几乎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经历了路途的千难万险,可以说差一点就可能丧失自己的生命。可是,由于他经历了长途跋涉和凌越险峰,增长了见识和眼界,看到了他人没有见到过的情景,因此眼神“清炯”。他究竟看到什么了呢?“高处一无所有”,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站在山顶的天地间,他有一种“渺小感”,他才理解和体会到“千古英雄悲激的心情”。老酋长说,“你到的是真的山顶”,“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第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一个新的学术探索者,一旦踏入了无人涉足的新学术领域,他常常会感到孤单和无助,有时甚至连对话者都没有,只能自己孤单地披荆斩棘、踽踽独行。在这种领域里常常是“高风悲旋”地充满险恶。“蓝天四垂”,连参照借鉴的坐标都没有。“蝴蝶也没有一只”,有时连一点希望都看不见,甚至趣味索然。在这个时候,与需要探索的巨大未知领域相比,一个个体的力量是如此地渺小和有限。一个有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和学者常常十分谨慎和谦虚,这并不是一种有意的做作,而是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地知道学术领域深浅和险阻。因此,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才常常会夸夸其谈、自吹自擂。文末,“他遇到的是全身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就是对这一深层含义的最确切的描述和点睛。
这篇哲理散文还存在着巨大的解读空间。这个象征故事在比喻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上,以上解读并不是唯一的答
作业帮用户 2017-11-07 举报
我是二维码 扫描下载二维码
看了 张晓风有篇短文《高处何处有》...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如图是某镇各村位置分布图.(每方格边长表示1千米)(1)分别用数对表示各村的位置.(2)王村到李村  2020-04-11 …

已知A、B两个村庄的坐标分别为(2,2)、(7,4),一辆汽车从原点O出发,沿x轴方向行驶.当汽车  2020-05-13 …

办理现金业务的柜员之间如未安装隔离设施,只要达到全方位监控,即可对外营业。判断对错  2020-05-26 …

“有效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功运用国外境外资金、技术、人  2020-11-15 …

文题要求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从邮局到村庄文题要求  2020-12-01 …

2009年12月11日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8周年纪念日。8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区域性推进到全方位开放  2020-12-21 …

沿一条小路前进,从A到B,方位角(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AB方向所成的角)是50°,距离是3km,从B  2020-12-27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现了从  2021-01-30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现了从  2021-01-30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现了从  2021-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