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题目详情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解释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
战国中期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诗经·小雅·北山》中写道:“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咸丘蒙不从全诗的整体含义出发,而断章取义地提出:“《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他认为舜既然已经做了皇帝,而他父亲瞽瞍又不是他的臣民,岂不是和《诗经》中这几句话的意思矛盾了吗?孟子批评他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北山》是写诗人对劳逸不均的不满情绪的,如果像咸丘蒙那样,只从字面上去理解,那么,《诗经·云汉》中的“周余黎民,靡有子遗,”岂不是要理解为“周无遗民”了吗?为此,孟子告诉他:“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以意逆志”的“逆”是“迎合、揣摩”的意思,“志”是指诗人写诗的目的意图.对“意”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意”是指读诗人的意,如汉代赵岐注《孟子》中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朱熹《四书集注》中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他们都强调读诗人必须全面地领会诗篇之含义,有了正确的认识方可得作者之志.另一种认为“意”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的意,如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诗缘起》中说:“汉宋诸儒以一志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指咸丘蒙)之见也几何矣.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即以此诗论之,不得养父母,其志也;普天云云,文辞也.‘莫非王事,我独贤劳’,其意也.其辞有害,其意无害,故用此意以逆之,而得其志在养亲而已.”吴淇的解释符合文学创作的特点,是比较科学的.按他这样理解,则“以意逆志”确是一个客观地分析诗歌的好方法.不过,孟子的本意可能还是以己意去逆诗人之志.这可以从他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看出来.在《梁惠王》《公孙丑》等篇中他对《诗经》中《公刘》、《绵》、《灵台》、《鸱鸮》、《閟宫》等篇的解释中,都明显地表现了以己意去求诗人之志的特点.实际上,读者对诗的理解总是带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的,不可能完全和作者一致.己意如果是建立在对作品的客观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就像孟子对《北山》的理解一样,那就可以和诗篇客观的意一致.己意如果建立在偏见和主观猜测的基础上,那就会歪曲诗的本意,就像孟子对《公刘》等篇的解释一样.因此,要正确理解“以意逆志”中“意”的含义,应当把历史上两种不同的理解中的科学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看了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文言文《鸿门宴》中,“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的精确翻译重点是“今者出”,后面我知道、、、一定要准  2020-03-30 …

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请问谁知道这  2020-04-07 …

晏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  2020-06-10 …

善在古文中为交好和擅长意思的例句各一句,少为青年的例句一句,涉为漫步散步的意思,胜为禁得住、忍得住  2020-06-23 …

英语翻译1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者子也2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  2020-06-27 …

甲、乙、丙三人讨论“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一原则所包含的意义。甲说:“不劳动者不得食,意味着得食者可甲  2020-06-30 …

英语翻译1)入虎穴,得虎子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  2020-07-03 …

下面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从文体来说,《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一类,但绝不像一般的辞赋那  2020-07-06 …

晏子辞千金1.下面标示的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身死/而财/迁于他人B.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  2020-11-23 …

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显得别有意趣。请你说说下面句子用拟人的妙处。①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拟  2020-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