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蝶恋花•春景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自然描

题目详情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自然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景?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怎样的情绪、情致?___
(2)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都极其自然,请你写出作者所记之事。___
(3)《古今词话》说此词“极有理趣” 分析这种人生哲理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用类比和联想的方法,站在苏轼的角度,或许会以此隐喻什么样的人物关系。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分析季节可结合诗题“春景”,诗句关键词“残红”“青杏”“柳绵”等概括出暮春来.回答第二问可从“天涯何处无芳草”,季节又是暮春,这些方面可知伤春之情.还可结合作者苏轼的作品特点和为人性格等方面,从“天涯”概括出开阔、旷达等.
(2)要解答该题,就要从下阕入手,“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诗句写事还是很容易概括的,有墙里人,有墙外人,引发了一段美好的感情,一方无情,一方多情,这是一场感情风波.要加入自己的想象来解题.
(3)诗歌的主旨在最后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哲理也蕴含在这一句.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第二题回答的事件,思考墙里人和墙外人产生了一段怎样的情愫.根据“多情”和“无情”的提示,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遭遇,可得出这种人物关系就像君臣关系.可据此组织答案.

答案:
(1)暮春时节,柳棉将尽,春事无多.春色将近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天涯”一句,苏轼的旷达与此可见.抒伤春之情中更多了一些旷达.
(2)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内心却烦恼惆怅.
(3)“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行人与佳人的遭遇故属偶然.“多情却被无情恼” 确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引出妙理,发人深省.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站在苏轼的角度,也许还有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

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
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声音渐渐消散了.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赏析:
这首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人们仍用“何处无芳草”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这首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花草蒙拾》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同时指出这首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有一种冷落寂寞之感.“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对此,他并没回答.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看了 蝶恋花•春景苏轼花褪残红青杏...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  2020-05-13 …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哪个是中国人?有人说,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因为他是现在蒙古国的图腾。而忽必烈是中国人  2020-06-17 …

翻译:不如乡人之善者,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恶小人.将察其情,  2020-06-22 …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告诉我们()A.人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B.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准  2020-06-23 …

木人和泥人作文读后感!泥人和木人是一对刚结识不久的朋友.一天,他俩在河边玩耍,木人调皮地向泥人身上  2020-06-23 …

一路纵队站五个人,每个人头上戴一顶帽子,若二顶是红帽子,三顶蓝帽子,并且每个人都只能看到前面人所戴  2020-06-26 …

一群人围着一些桌子吃饭,前提条件有2个,一个桌子吃饭的人数一样,桌子的总数是奇数,每个桌子坐3人余  2020-07-20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自己首先要尊  2020-11-02 …

有24个孩子,27块砖,大孩子一人搬2块,小孩子2人抬1块,有多少个大孩子,有多少个小孩子?要填这个  2020-11-08 …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A.要做一个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赢得  2020-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