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完成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听雨季羡林①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

题目详情
完成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听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比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③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注释:①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文字。文中“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②醍醐(tí 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1)对这篇散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___
A.“悲欢离合总无情”,“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作者运用类比,表达出了相同的境界。
B.作者引用林黛玉喜欢李义山“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句,想表现林黛玉孤独寂寞的情怀。
C.本文引用大量的诗句,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表达出古今人听雨不同的感受。
D.作者运用时空转换的手法,把梦境与现实巧妙连接起来,做到了收拢有序,结构严谨。
E.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魅力,使全文幽默犀利,寓庄于谐。
(2)本文前两段说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为什么在下文又说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
(3)作者在雨中展开了哪些与农业有关的想象?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4)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形象。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A、应为“对比”.B、想说的是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情,听雨是颇有一点诗意的;E、“幽默犀利,寓庄于谐”不准确.文本语言典雅清丽,淳朴情浓,欢快明朗,晓畅淋漓,直抒胸臆.故选CD.
(2)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规范回答: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整合答案.铁皮上的低语声是让人难听的,让人心生讨厌之感,但在此处,作者确将辽阔原野上的缺雨与雨水结合起来,表达内心的一种兴奋之感,也体现出农民与土地、雨水的深沉关系.
(3)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规范回答: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整合答案.
作者在雨中表达与农业极为亲密的感情,这是一种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感,充满极大的震撼力,表达中国农民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类题目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的指向是多层面的而不是单层面的,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其探究角度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文本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方式、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等.回答这类题目一要做到所进行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二要观点明确,表述合情合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把握作者的胸怀、哲学处事、生活情感的关系特点.

答案:
(1)CD
(2)①在罕见的大旱中,祈盼春雨降临,春雨的来临,因此十分珍贵.
②春雨来临,农民可以按时种上麦子,辽阔原野将是青春的麦苗.
③带着美好心情听雨,自然使自己久旱的心灵溢满了青春活力,提升了精神境界.
(3)①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神驰千里”中的雨中场景:家乡的麦田,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
②本来有点黄萎的或是青的,雨后变青或更青.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与祥和.
③表达了思乡和对农民深厚的感情.通过盼雨、喜雨,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农业的深切关怀之情.
(4)①季羡林是一个对景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细腻感受的人;
②是一个老当益壮,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
③是一个关注民生,心系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