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论语学而第六则解词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要的是解词,不是句子的翻译!我要文章里每个字的意思!

题目详情
论语 学而第六则解词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要的是解词,不是句子的翻译!
我要文章里每个字的意思!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弟子",指乡里的子弟或学生,古代的师生关系是仿父子关系,学生把老师当爸爸,老师把学生当儿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有"师父"一类叫法.师父的师父,是"祖师爷".后世,师道尊严,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当老师的要给学生找工作,得意门生,连媳妇都包办,当学生的也要尽弟子之劳,弘扬师教,捍卫师说,光大师门,义不容辞,就像我生活过的农村,当爹的要给儿子盖房娶妻,当儿的要给老人担水拾柴、准备棺材.现如今的学校,有培养子弟兵说,术语叫"组建学术梯队",里面就有这种父慈子孝.北大门户深,老师是大树.我从社科院到北大,对此深有体会.师道尊严要讲,但这种关系不好.老师不是爸爸,学生不是儿子.
"谨",是寡言.
"泛爱众而亲仁","众"指民,"仁"读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是动词,这里指行事为人,它是践行道德,而不是道德本身."行"是相对于"学".道德好了,还有余力,干什么?孔子说,"学文"."文"是什么?是文化,特别是与礼乐有关的人文学术,古人也叫"文学".道德是质,礼乐是文.文、质是相辅而行.孔门读书,是学礼乐.礼乐是文化,不是公文档案,不是程文墨卷,更不是风花雪月、娱情写物的诗文.古人不像后人,靠文章名世,靠文章传世,看重写下来的东西.孔子强调,提高道德修养之后,还要提高文化修养.第一,别当坏蛋.第二,别当笨蛋.即先当好人,再当知书达理的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希望给分······
看了论语学而第六则解词子曰:“弟子...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