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一钵了却谁的浮生闫荣霞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资料链接】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C.“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认为,“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项“高傲的张爱玲”的说法不确切,这是突出张爱玲精神上的独特人格;B项“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伤”的说法错误,这是内心的独特表达;D项“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的说法错误,并无此意.故选CE.
(2)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理解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关键是结合语言环境,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结合词语出现的具体语段,综合分析.“快乐”和“痛苦”是张爱玲的内心的真实享受.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懂文本所引弘一大师所作的《送别》和他的诗以及文本大量地引用了名家言论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文本主旨以及对表现传主精神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比如,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就可以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引用名人的评价,既可以表现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也能够更加突出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同时还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知识性,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4)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基本能力.此题虽然是道探究题,但答案却应该围绕李叔同为什么要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的原因进行探究,从中发现理解他做出这种人生抉择的思想根源.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

答案:
(1)CE
(2)“快乐”指不再关注世事、生死和贫富,了却世俗,心游宇内;享受人生的平淡与本真带来的自由;“痛苦”是指忍受毁家弃业、抛别妻儿的悲伤;二者的关系是:要想获得心灵的自由,大道的幸福,就必须放弃尘世间的繁华和情欲,忍受孤独和寂寞.
(3)①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②引用丰子恺、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更加突出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③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知识性,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4)我认为,李叔同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择,是因为人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独立的人格,他博学精艺,初始华丽,已经达到人生的很高精神境界;后来的出家,正如丰子恺所言,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他之所以刳骨剔肉,抛妻别子,是因为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他大彻大悟,不求虚名,清苦自守,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传经受禅,普度众生.李叔同以一钵了却浮生,粗钵里盛满自由,通过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一钵...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通过学习,你对李白其诗有了怎样的了解?又有何感触?李白即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今天,我们又应  2020-04-12 …

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体诗又称为诗近体诗包括律诗长律三大类从句式上分近体诗包括···每首句··第三近  2020-05-13 …

轻叩诗歌的大门☆你都搜集了哪些诗歌?把搜集到的诗歌分类整理一下,填入下表.类别诗歌题目作者名句写景  2020-05-13 …

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一句中,宝钗叹什么又笑什么就是香菱学诗里面的,在香菱作  2020-06-16 …

端午节又到了,真是“———,————”,一个人在异地他乡,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填写诗句诗中  2020-06-16 …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山村戴复古①山崦②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萧然门巷  2020-06-27 …

《雪梅》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句子含哲理的是《雪梅  2020-06-27 …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  2020-07-04 …

六、日积月累。(10分)1.《独坐敬亭山》是代诗人写的。诗句“,”既写了眼前之景,又抒发了诗人的孤  2020-07-07 …

又一日,宋江被人陷害,发配江州,一日酒醉偶题“反诗”,又被判处死刑,得梁山弟兄劫法场救出,宋执意要  2020-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