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庞白①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每每审视自己与城市的关系的时候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
庞 白
    ①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每每审视自己与城市的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
    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陌生。真有点莫名其妙。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一种人。那种人有这样的本事:好像处处都是他们熟悉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每处地方他们都能迅速融入其中,在其中交朋结友,郊游,逛街,工作,生活,如鱼得水。只是偶尔因语言的差别才会突然记起他们不是本地人,除此之外,他们甚至比本地人还本地人。
    ③在城市中生活却没有融入城市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每每夜深人静或在别人的城市里行走时,儿时那些残旧的老屋、清澈的小溪、坎坷的青草坡、淳朴的笑容、温热而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为什么入梦的不是暖昧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焦虑和激动的人群呢?
    ④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难道城市也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可能是吧,但也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就像人不可能有两次生命一样有两个故乡吧。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生命的地方,那是来自血源的、无法忘怀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你从何而来!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线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⑤在城市中生活,其实早已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了。从乡村到城市,并将在城市里长久地生活下去,这与故乡一样似乎也成为无法改变的选择和事实。而在这样的选择和事实中,透过钢筋水泥筑的窗口,让目光擦过云烟--眺望,云烟背后是故乡啊!这样的动作我们重复了多少年。就算如此,多少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能说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吗?当然不能,否则就是矫情了。在城市里求学,工作,结婚……更多的时候,我们心安理得地渴望着城市里的物质生活,奔走和拼搏,寻找和追寻着往往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那么,这时如果让我们忘却那么多年在城市里的生活痕迹,重新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去,可能吗?
    ⑥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
    ⑦城市里有我们留下的太多的东西。约会时的那棵树,工作的那张办公桌,购物的商店,每天回去的宿舍,夜夜睡觉的床,天天待在一起的亲人,那么多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和同事,还有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液,时时刻刻流动着。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
    ⑧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着,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想着自己的故乡。城市是别人的城市吗?故乡是我们的故乡吗?我不知道。也不想分得那么清楚。只知道就算是在别人的城市里生活和在梦里的故乡中穿梭,仍有一种感觉有点甜,有点酸,有点惆怅,仍有一些暖暖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像老家门前的小溪悄悄地流着,冲刷和温暖着被生活磨砺得略显麻木或伤了的心灵,让人舒服,让人感动。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表达了作者面对城市生活时的一种自信和自豪。
B.作者对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城市感到陌生,叙写中有自卑和自责;认为那种习惯了城市生活却非说不习惯的说法是矫情的。
C.本文抒写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真切感受,既有对乡村的依恋,又有对城市生活的热爱,笔触细腻,语言质朴而清新。
D.文章以“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为题,又在文中说“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都显露出作者从乡村到城市后那种无限的伤感和悲哀。
E.文章运用对比写法,在深入剖析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差距的现状后,明白了自己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
(2)第②段中写到了“我很佩服,也很羡慕”那种“比本地人还本地人”的人,请分析作者写这种人的作用和好处。
(3)作者说:“在城市中生活却感受不到自己融入城市。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作者已在文中对“为什么”作了解答,那么作者是如何解答的呢?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回答。
(4)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请联系全文作答。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B、文中无自卑和自责;D、文章中不存在悲哀之情;E、文章未对城市与乡村存在巨大差距的现状作剖析.故选AC.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整合答案.作者写这种人是一种较为巧妙的写法,为了与下文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内心情怀和内心感受.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整合答案.作者身处城市之中,对城市生活已经有了一种感到惆怅的不安,这是由于其内心的苦楚所造成的,同时在理解这个关系是需要学生重点把握“别人的城市”的含义以及“却有我们的家”的情怀特点.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首先明确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和现实进行分析.探究句子含义首先明确句子和内容,然后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情感,注意探究情感时首先要结合文本,然后结合现实,做到观点鲜明,表述合理,语言简明.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弄懂“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及“心灵深处的给养”的含义.

答案:
(1)(5分)AC(全选对得5分,单选中A或者C得3分)
(2)(6分)写这样的人与作者形成了对比(反衬),突出和强化了作者“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这种感受.
(3)(6分)①城市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②因为生活在城市里,与城市没有距离,而“距离才能产生美”.③最根本的是人不可能有两个故乡,而故乡给了“我”生命和无法忘怀的记忆.
(4)(8分)①城市不是给我们生命的地方,在内心深处感受不到融入城市;却早已把家放置在了别人的城市里,也习惯了城市的生活.②作者写出了对城市生活的真切感受,既有对乡村的依恋,又有对城市生活的热爱.既没有厚此薄彼的贬损,又没有不能拥有的伤感.如此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情感真切而不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