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刘伯颂等明•王守仁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训蒙大意示教读 刘伯颂等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 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 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 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 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 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日使之 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 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 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 ,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 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则宜 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诱:引诱

B.乐嬉游而 拘检                惮:害怕

C.日使之 于礼义而不苦其难      渐:接近

D.设诈饰诡以 其顽鄙            肆:放纵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 的一组是 (  )

A.①后世记诵词章 习起         ②巫医乐师百工

B.①讽之读书以开 知觉         ②而余亦悔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若冰霜剥落, 生意萧索     ②风之积也不厚, 其负大翼也无力

D.①责其检束 不知导之以礼     ②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并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厌学以致学业难成。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5分)

  (2)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5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5.A

16.C

17.B

18.(1)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引导他们的思想志向,调教他们的性格,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改变他们的粗鲁愚顽。(“凡此”1分,“所以”1分,“调理”1分,“潜消”1分)

不要总是因为世俗的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希望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辄”1分,“因”1分,“绳墨”1分,“庶”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方法有利用课内知识迁移、成语意思迁移,并结合文本的语境来解决此类问题。A项“则宜 之歌诗以发其志意”来自文章第一段的开头,其前面有一句“其栽培涵养之方”,可见此句讲的是教导之法,联系语境,如果此处把“诱”解释为“引诱”就不合语境,“引诱”是贬义词,所以此处的“诱”应解释为“引导”。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文言虚词的用法与其在句中的位置、前后词的词性有关系,所以辨析的时候可结合这两点来区别。C项“则”位置相同,均为连词,相当于“那么”“就”;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 助词 “ 的
” ,第二个是近指代词 ,这些; B项第一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第二个“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 D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递进。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应先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然后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在第一段,原句是“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 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 知觉”,与选项一致;题中,B错在“不推崇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文中的原句是“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这句话是说 他们这些人不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C项在第二段,原句是“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与选项一致。D项在第三段,原句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与选项一致。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凡此”,所有这些;“所以”,用来……的方法(古今意义);“调理”,调教;“潜消”,暗中消除。第(2)句中的“辄”,总是;“因”,因为;“绳墨”,规矩;“庶”,希望。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一词多义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2、世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为1、为国者无使为  2020-03-30 …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英雄之道先狂后亡凡人之心先亡后狂我自狂之奈何我玩亡的意思?是“奈何我亡”  2020-05-20 …

有关于文言文练习09112008下列各句中的“效”字,与“效而为之者相属”中“效”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2020-06-09 …

初一语文课文[最后一课]文中的"你祖国的语言就是可以打开亡国奴监狱的钥匙"是什么意思?作者写这句话  2020-06-17 …

文言文对释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  2020-06-18 …

与“且秦灭韩亡魏”中“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惠②广15.用现代汉语  2020-06-21 …

与“亡命天涯”的“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B.战败而亡,诚  2020-07-03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又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  2020-07-03 …

4.下列句中的“亡”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亡羊补牢B.河曲智叟亡  2020-12-08 …

根据《六国论》和《阿房宫赋》,完成下题。对下列各个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  2020-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