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怎么办我发现我读不懂很多文章!不说那些矫情的.尤其很多名家的散文,看不懂里面的意义,照我们老师的话说就是读不懂文章里的思想.不是说字面上的读不懂,就是感受不到文字底下的东西,这

题目详情
怎么办我发现我读不懂很多文章!
不说那些矫情的.尤其很多名家的散文,看不懂里面的意义,照我们老师的话说就是读不懂文章里的思想.不是说字面上的读不懂,就是感受不到文字底下的东西,这个也很影响我写作文,写不出那种可以嚼的感觉来,感觉只能写大白话,有时候甚至写不出来话.我现在高三了文科生很苦恼,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这位同学,以下这篇文章会对你有所帮助,仔细看看吧.
如何理解文章的语境意义

摘要:阅读中要想理解文章的含义,一定要读懂语句.这样理解文章的语境义就成了关键,而许多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语境义,往往觉得食之无味.怎样理解文章的语境义呢?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一、语言环境.二、社会环境.三、自然环境.四、文章的中心.

关键词:语言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章中心

在语言表达中,词语往往表现为两种含义:词汇意义和语境意义.词汇意义是指词语本身的含义,是固定的,大多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例如,“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句话里除助词“的”以外,其他词的词义都表现为词汇意义.语境意义是指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产生的新意义,它变化无定,不易捉摸.所谓“言简意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些成语都是说词语的语境意义.例如赵树理的《老杨同志》,当老杨来到阎家山村公所时,看到村长广聚正在和人下棋,便说:“你们忙得很,等一会闲了再说吧!”这句话的“忙”字表面是说村长正在和人下棋,但弦外之音表达了老杨对村长玩忽职守的不满和责备.

词汇意义和语境意义的关系是“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一定的词汇按照语法系统组成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便是语句;但词句一旦进入这种表达的特定情境中,其意义往往是灵活多变的,决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语言最迷人之处就在于它能以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内容,因此,准确地把握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真实含义,就自然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如何根据具体的题旨情境正确地理解词句的语境意义呢?必须将词汇意义作为向导,透过词汇意义去把握语境意义.具体作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语言环境是指某一词句跟上下文的联系.把某一句放在文中读一读,结合上下文及具体的语气、语调来确定词句的语境义.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聪明”本是褒义词,可我们反复读一读却一点儿也感觉不到作者沾沾自喜之情,相反地,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情,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因此这里的“聪明”应有自作聪明的意义.这些理解便是利用语言环境取得的.

又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迷惑.”这句话中“弱国”与“低能儿”没有必然联系,作者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我们联系上下文可知,鲁迅先生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正是要表达对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做低能儿极为愤慨的感情.因此“也无怪他们迷惑”,不是不怪而是很怪.

二、社会环境指根据文章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特定场合等确定语境义.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一文的结尾处:“雨住一会儿,又下了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中的树叶.”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在写祥子被雨淋后的状态,但是要联系祥子所在的社会背景来想,那就不仅如此,而是写出他生活在人压迫人的社会环境和伦理中,这些卑微的底层劳动者就像风中的树叶一样不能自控,摇摆不定.这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再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高.”有人这样分析,这“悲”字含有八层悲愁: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在萧条的秋天作客,四可悲;亲朋不在,独自登高,五可悲;登高远眺,更添愁思,六可悲;带病登高,悲愁难遣,七可悲;百年易尽,来日不多,八可悲.当然,秋天与悲愁并无必然联系,但是这些语言让人产生如此多的联想,就根据杜甫只身漂泊在外,以及他所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及特定的场合引发的.

三、自然环境是指文章所描述的自然环境,通过它的提示理解语句的含义.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横七竖八”“压得很低”说明今年粮食丰收了,但“泡沫”又预示着粮食丰收带来的却是一场空.这些环境描写对我们理解“多收了三五斗”的含义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再如鲁迅的《孔已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里的环境描写为孔已己的的出场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预示孔已己的人生将走到尽头,这句自然环境描写为我们理解“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一句中“的确”的判定提供一个依据.

四、文章的中心对语境意义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难免带有主观色彩;把握的程度往往与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成正比,因此,我们深入研究,细心琢磨,必须找到词句的语境意义的客观依据,力求理解与作者的原意相符,避免牵强附会,望文生义.如,毛泽东的《七侓﹒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对这两句的理解有不同说法,主要是对“腾细浪”和“走泥丸”的理解分歧,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指物,是描写五岭和乌蒙山脉的;第二种认为指人,把“腾细浪”解释为“红军越过五岭时,看上去像小的细浪一样忽高忽低”,把“走泥丸”解释为“红军行列翻过高峰下山时,快得像泥弹子在山坡上滚下去”;第三种认为兼指人和物,“细浪”、“泥丸”指山,而“腾”“走”则是人的动作,这就是说,红军翻越五岭时,像是腾跃于细浪之上,跨越乌蒙山脉时,则如走泥丸一样.

上面三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哪种说法最妥当呢?第一说法较妥.因为:第一,解释为指物,便与上面的“逶迤”、“磅礴”一贯,联系比较紧密自然,意思是五岭虽然逶迤,但在红军来,却只像细浪在腾跃;乌蒙尽管磅礴,可是在红军眼中,也只像小小的泥丸在跳动.第二,用“逶迤”形容五岭的绵延千里,用“磅礴”形容乌蒙的广被四塞,都是极力往大处说.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愈说得小,愈见不怕难的红军的顽强、豪迈.两句有映衬,又有抑扬.第三,用细浪腾跃、泥丸跳动来形容红军脚下的五岭和乌蒙,既能收到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的效果,又突出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磅礴气势.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歌颂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看了 怎么办我发现我读不懂很多文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青藏高原是怎么受夏季风影响的?我觉得应该是受西南季风影响的吧,但青藏高原那么高雨是怎么下到青藏高原  2020-05-13 …

阿字到底是多少画啊?到底是23还是24.阿字的那个耳朵偏旁到底怎么算啊.  2020-05-13 …

科学家怎么把细胞核取出来,那什么显微镜钩针是什么对那些细胞内部的细胞器到底怎么解剖,怎么观察到更内  2020-05-17 …

线段的比:正方形的边长与对角线的比是,等边三角形与边长的比是还有等腰三角形的那个怎么有两种答案?1  2020-05-23 …

初闻涕泪满衣裳裳到底怎么读是shang还是chang如果读shang的话古代没有这个读音读chan  2020-07-06 …

英语翻译你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如此丑陋你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如此虚伪你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如此苍白你  2020-11-08 …

电流路径到底怎么画,在一个比较复杂的电路中,为什么有时只有几条路径,明明开关逼和,电流却不从那六过,  2020-11-26 …

短元音/i/到底怎么念短元音/i/到底怎么念,是偏向念“意”,还是偏向念“字母A”,我听录音好像是偏  2020-12-15 …

这世上到底有没有鬼?如果没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灵异现象?虽然科学说这世上没有鬼神的,为什么还会有那么  2020-12-26 …

我们所观察到的黑洞到底通向那里?是否还有别的宇宙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呢?那请问一下引力  2021-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