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人论三题》序言在我所体会的意义上,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而不只是家庭的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人论三题》序言
在我所体会的意义上,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而不只是家庭的一分子,当人意识到他的处境同其他“人”没有任何两样,他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自己争得在社会上立足成人的资格,这时候,他的“人生”就开始了。
四十多年前我十六岁,我年轻气盛而义无反顾地奔向山区,应和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歌声。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把自己奔向人生的决绝从这种虚假的豪情上剥离开来,而这是很多老知青至今还未能做到的。回想起来,当时的那种决绝正是一个青年在面对自己人生的前途时极可宝贵而又极为正常的冒险精神,是一种生命力的强烈冲动,它给我带来一种走出家庭扑向社会的自豪感,和一种迎接生活的严峻挑战时的激动。在农村,我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但我并不能、也并不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深深体会到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决不能走他们所走过和必将重走的人生老路。我唯一能够和他们不同的就是我有思想。我开始领悟到,真正的人生就是反思的人生,没有对人生的思考,人的一生和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人就白活了一生。我在很久以后读到苏格拉底的名言:“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感到深获我心。
我的独立思考使我有了我的“自我”,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在孤独中,我看书,将偶尔冒出来的思想整理成“思路”,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有了自己思想的脱胎换骨。我完全是在自我启蒙。每天晚上的读和写,是把体验变成思想,变成灵魂的营养。就这样,我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意识,即一个人的精神独立性。人之成人的标志就在于他有一个人格,是他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基础。一个有人格意识的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分得清什么是违背自己人生信条的,什么是自己应该万死而不辞的。缺乏独立的人格意识的人总是喜欢说我从小就受到谁谁的教育,懂得了什么什么道理,如今网络“愤青”们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因而他们很容易成为某种势力的打手。
中国人自古以来把人性归结为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模式的等级名分(礼),而把一切违背这一等级模式的行为直呼为“禽兽”。从此以后,中国人便无法懂得把人与自然从根本上区别开来的标准和界线究竟是什么,因为血缘关系其实仍然不过是一种自然关系。中国人只在自然关系内部划分人与兽,因而并不能够真正把人与兽、人性与兽性划分开来。中国人总是用对待兽的办法来对待人,正如鲁迅所说的,几千年来我们是一个“吃人”的民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精神上将一切人性化的东西都吞噬无遗、化归乌有。我们自恃“五千年文明”以便将一切装饰得天衣无缝。惟有当我们在一百年前初次接触到西方启蒙思想的时候,我们才惊异于一个闻所未闻的崭新的视野,这就是西方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的视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在人的生存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人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对于人生的决定性的意义,这种人生境界是只有当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格意识之后,才能够心领神会的。正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的“人性”的比较中,我开始意识到人类普世价值是不论哪个民族的人性所自然追寻而不可偷换的目标。
(选自邓晓芒《人论三题》,重庆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本文围绕着“人”的主题,分了几个层次加以论述,请用关键词的形式概括每层的层旨。(3分)
答:                                                                                  
小题2:文中说“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答:                                                                                  
小题3:作者在行文中引用苏格拉底与鲁迅的用意分别是什么?(6分)
答: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人生,人格(写“自我”不给分,全文的“人”的主题都是关于“自我”这一命题的,应该细化。而行文中“就这样”三字具有小结的作用,应该一此句之后的内容为重),人性。(每词1分)
小题2:①走出家庭才能使自己意识到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自己在社会上争得立足成人的资格;②走出家庭富有冒险精神和自豪感,才能接受生活严峻的挑战;③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学会反思自身、思考人生。(每点2分)
小题3:引用苏格拉底是为了证明“思考”在人生中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与自己的成长经历相吻合(2分);引用鲁迅,第一次是为了阐述自己年轻时生活环境的压抑,由此而引发了作者的相关反思(2分);第二次是为了论证传统文化中压抑人性的不良传统,与下文谈到的西方文化“视野”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


小题1:
看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人论...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几道初一解方程应用题(急)1;一轮船从甲地顺流而下8小时到达乙地,原路返回要12小时才到甲地,一直  2020-05-13 …

以“家”为话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附有2句以上的名言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家.自古以来,人们在  2020-06-20 …

奇思妙想画图宋朝的宫廷画院——翰林图画院常常用诗句作话题进行考试。有一年,考试的题目是:“竹锁桥边  2020-06-26 …

急!急!急!马上就VB的上机考试了,请教大家2个题是考试题目,多谢大家了1.从键盘是输入10个整数  2020-08-03 …

帮写文章赏析一道难题译/毕一信每天晚上,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总是站在一个台子上,请台下任何一个  2020-10-30 …

数学题小兰家住4楼,小梅去小兰家玩,上楼要花72秒.小梅家住7楼,小梅从小兰家回家上楼要花多少秒  2020-11-14 …

数学上下坡问题,急求答案小明从家上学有5分之3的路是上坡路,5分之2是下坡路,已知上坡的速度是下坡的  2020-11-14 …

下图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根据经济水平的高低,我们  2021-01-05 …

如图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布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经济水平的高低,我们把世界上的  2021-01-05 …

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布示意图,完成问题:(1)根据的高低,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021-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