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史实甲: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

题目详情
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甲: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乙: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丙: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
【史论】
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
【问题】
(1)惠日的上奏说明了什么?
(2)说明清政府组织官派赴美留学的原因,解释为什么最初竟然“无人愿去”。
(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
(4)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为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根据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可知,日本人认为唐代文化先进,需要积极学习.
(2)第一小问,“1870年”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需要向西方学习维护统治;洋务派也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洋务运动需要各种科技人才.
第二小问,材料提到选派的是12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年纪尚幼,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其家人多半不同意;中国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西方科技于仕途不符;一部分守旧者认为西方的都是奇巧淫技,不值得学习.
(3)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国内看,此时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大量留学生归国,增强了建设新中国的力量.归国留学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归国后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推动了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许多留学生冲破重重阻挠,力争归国体现了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国际上看,此时两大阵营对峙,留美欧学生归国一定程度上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4)乙和丙是从反、正两个方面论证史论的,任选一观点加以说明.同意乙,可从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来说明;同意丙,可以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科技成就来说明.
故答案为:
(1)说明:日本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唐代文化先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派遣留学的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需要借助外国先进力量维护统治;清政府中的洋务派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需要各种技术人才.
“无人愿去”的原因:清政府实行科举考试,被视为读书人发展的正途;社会上的夷夏之辨、鄙视科技、安土重迁等传统思想的阻碍;孩童年幼、语言不通、路途遥远等客观困难的存在.
(3)意义: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大量留学生归国,增强建设新中国的力量;两大阵营冷战正酣,留美欧学生归国一定程度上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归国留学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归国后成为教育、工业、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骨干,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学业有成,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留学生冲破阻挠,力争归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富贵的精神财富.
(4)同意乙.清政府虽然派遣幼童留学,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仅限于学习外国技术,且固守小农经济,维护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这从反面证明【史论】.
或同意丙.20世纪50年代的归国留学生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是新中国取得“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的重要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从正面证明【史论】.
看了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