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斑驳都江镇张劲①21世纪的皮鞋叩击在18世纪的石板路上,踏响的并非都是历史的回声。这取决于历史对于现实的触发,以及来访者对于历史的兴趣。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斑驳都江镇
张劲
①21世纪的皮鞋叩击在18世纪的石板路上,踏响的并非都是历史的回声。这取决于历史对于现实的触发,以及来访者对于历史的兴趣。
②我们在三都县都江镇上流连。装饰一新的音响店里,正播放着爱死爱活的流行歌曲;缤纷的时装铺面,正叫卖着绿肥红瘦的女裙男衫;延伸出去的街面上,正斑驳着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留下的车辙、油迹……古镇已兴奋在时尚之中。当时尚在历史上面趾高气扬的时候,历史索性埋下头去,闭目养起神来。
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 。街身已经凹陷,一如老人瘪皱的脸,五官歪斜,但鳞次栉比的木房、砖房仍顽强而艰难地撑持着,关闭了近三个世纪的嘴角,默守着心中的万语千言。雍正九年(1731年),实行“改土归流”的清政府,曾在这里设立都江厅,建筑城垣,驻扎绿营兵镇守。厅城初为土城,为防止苗民造反,两年后改为石城。石城周长三里七分,设城门、城楼各四,炮台八座,城内诸般官廨齐备。都江厅所辖地界“广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至乾隆年间,城内再建文昌阁、关帝庙、城隍庙、万寿宫等,时“商旅出于途,汉苗杂于市”,厅城已成为都柳江上游一带的军事重镇和商贸重镇。 
④如今,270多年时光流去,古镇只剩下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一小段城墙遗迹了。立于城楼之上,四顾苍茫。迎接我们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层峦叠嶂,剩下的便是秋阳与秋风了。秋阳下的断墙残垣,像一截干枯的蛇蜕,蜷伏在丛莽之中,任凭着野草、荆棘的蔓延与承包。浩荡秋风频频入怀,它在向来客表示礼节性问候的同时,也在反反复复地叙说着一个主题——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丰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领罗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组织“斋教”义军,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统治,其根据地便设在附近大坪山上。义军数次攻克都江厅城及周边州、县,拉锯战持续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败。我们脚下便是当年的古战场,昔日帐前鸣战马,今朝城下泣秋虫,那些纷纭杀气,淋漓鲜血,早都交与冷月秋风了。据《三都县志》等资料记载,咸丰、同治年间上江城内常住人口约1800余户,6000余人,有地方官吏、绿营兵士及其家属,也有经商、务农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市民。绿营兵士、商贩,多为江西、湖广等外籍汉人,家属和普通市民则多为本地汉人和世居的少数民族同胞。战乱结束后,只见“田地荒芜,人烟萧索,枯骨枕野,惨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后继官员的治理,有了“城乡义冢”即“万人坟”的诞生。
⑥“万人坟”是战争创伤结的痂。它不高大,却甚有名,圆形土丘掩映在松柏丛中,站立成南门外的一道特别的风景。坟墓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当地士绅所建。据碑文显示,当时“城厢内外,尸骸遍野”,十余年无人拾捡,墓内所葬,乃收集来的“枯骨数十担”。引起我兴趣的是,这数十担枯骨,有阵亡的绿营兵官军,有无辜市民,也有不少起义军将士,而墓碑上皆以“万古流芳”颂之,以“祭扫维新”、“体魄长存”悼之。这种不分敌我、不问民族、不管阶级、不计尊卑贵贱,无论生前怎样,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坟墓里的做法,是因为白骨缠野,确实难以区分所致,还是因为本就不想区分,一律皆视之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显示胜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 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
⑦“万人坟”不远的冈峦上,有民族小学一所,小学就建在当年都江厅通判衙门的旧址上。它三重石阶引路,一对石狮把门,居高而立,面对碧水青山,气势仍颇为雄壮。学校前身原为厅城义学,开办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当时贵州巡抚奏准办“苗疆义学”,计划吸收苗、水等少数民族子弟入学,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义学所收实际只为城内绿营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贩子弟,与原来的设想大相径庭。到咸丰五年,罗光明义军反清战事起后,义学也就停办了。至战乱结束,“万人坟”修建之时,也恰是义学恢复之日。因此, 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 。此时义学的学生,有厅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数民族子弟。直到后来义学被新式小学取代,学校历史也与都江古镇一样地久长。
⑧我们去学校参观时,适逢学生中午放学。下课的钟声在空气中敲出了层层涟漪,秋风里有淡淡桂香弥漫。学生们正是花季少年,个个都出落得活泼可爱。他们谁是绿营官兵的子孙,谁是本地少数民族的后裔,谁家爷爷的爷爷来自赣、湘、蜀、桂、粤,谁家奶奶的奶奶来自水、苗、瑶、侗、布依,不但我们弄不清楚,就连他们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脚下的都柳江水, 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11期)
1.“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这里“历史的短叹长吟”包括那些内容?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
                                 ▲                                     
                                 ▲                                     
2.请解释第⑦节中“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体含义。(6分)
                                 ▲                                     
                                 ▲                                     
3.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                                     
                                 ▲                                     
 &nb

语文
作业帮用户2017-01-24 举报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①凹陷的街身
②古镇只剩下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一小段城墙遗迹了
③万人坟
④建在都江厅通判衙门的旧址上的民族小学
2.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万人坟”结束了都江镇一带战乱的局面,(2分)而民族小学的兴办则开启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2分)
3.作者是把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比做“奔腾不息”的都柳江水,(2分,或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它“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正体现了民族团结与融合的道路上崎岖不平,充满艰难险阻,但仍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前进的步伐。(2分)结构上卒章显志,深化了主题。(1分)
4.这种不分敌我、不问民族、不管阶级、不计尊卑贵贱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坟墓里的做法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说明无论经历多少流血、多少牺牲、多少艰难险阻,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而这些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去审视,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1.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6分
2.略
3.略
4.说出这种做法的原因2分,联系到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历史潮流2分,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分。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下列对完颜阿骨打事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在他的领导下,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②他建立了金政权③他  2020-06-17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小题:①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  2020-06-27 …

不同史观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对于鸦片战争,中英两国史学界也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以下属于近代化  2020-07-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精神解放路在何方《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仅表  2020-07-20 …

下列对完颜阿骨打事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在他的领导下,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②他建立了金政权③他  2020-07-2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精神解放路在何方《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仅表  2020-07-29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精神解放路在何方一一《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仅表  2020-07-29 …

不同史观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对于鸦片战争,中英两国史学界也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以下属于近代化史  2020-11-05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在信史时代之前考证姓氏的发源,是一件徒劳的事情。因为那个阶段整个中国的历史,  2020-11-06 …

有一名学生在学完建国后的历史叹息道:“今天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何必50年代对农业进行改造?真是多  2020-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