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题目详情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明•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节选)【注】①頳(chēng):红色。②电影:雷电之光影。七夕电影:指作者二游乌龙潭遇雷雨时情形。③前番风雨:指二游乌龙潭事。④荟蔚:茂密的草丛树林。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念/无与为乐者
C.乃回篙/泊新亭柳下 D.适有/灯起荟蔚中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___。
与上阁    ②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五色忽杂之    ④曰:“此渔灯也。”
A.①互相 ②于是 ③繁复 ④或者
B.①互相 ②最终 ③繁复 ④有的人
C.①一起 ②最终 ③再一次 ④或者
D.①一起 ②于是 ③再一次 ④有的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
(4)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月亮,甲文巧用比喻,将月光比作积水,营造了一个___的美妙境界,衬托出作者___的心境;乙文也运用了比喻,将月光比作“___”写出了月下柳丝披拂的迷人景象,表达了作者___的情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A.句意是: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此句应是主谓断句,故断句为:庭下/如积水空明)
B.句意是: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此句应主谓断句,断句正确.)
C.句意是:于是撑着竹篙停在新亭的柳树下面.(此句应主谓断句,断句正确.)
D.句意是:正好有灯光在茂密的草丛树林里亮起.(此句应主谓断句,断句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
①句意是:我们一起登上楼阁.相,一起.
②句意是: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遂,于是.
③句意是:五种颜色忽然又掺杂进来.复,又,再一次.
④句意是:有的人说:“这是渔灯.”或,有的人.
故选:D.
(3)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做此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①但,只;闲人,清闲的人;如,如此;耳,罢了.
故句意是: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
②下,方位词作动词;寻,寻找;待,才.
故句意是:②(等我)走下山岗,寻找(到) 筏子,(才发现)月亮(照耀了半个潭水),(似乎)已等我多时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对于句子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语境.可以通过“庭下如积水空明”营造了空明澄澈的意境,衬托了作者的闲适;“如七夕电影”,此句可知作者把月光比作电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答案:(1)A
(2)D
(3)①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
②(等我)走下山岗,寻找(到) 筏子,(才发现)月亮(照耀了半个潭水),(似乎)已等我多时了.
(4)空明澄澈(澄明凉净、幽静清爽、清幽静谧均可);闲适;电影,热爱自然、赞美自然(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