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壖(mà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
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太子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开凿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 难:反对。
D、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道:取道,从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
A、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B、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___
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4)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   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善:认为…好,称许.
(2)C   “数”为副词,“多次”的意思,修饰“言”,其后不可断,排除A、B;“诸侯”为名词,作“发难”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
(3)B    A项,丞相悔何不先杀晁错为的是“穿门”,是在“削地”之前.B项,错父言“刘氏安矣”.邓公言“削地以安京师”,故认识同.  C项,“治国建议多被采纳”错.文中有“孝文不听”.D项,“耿耿于怀”无据.
(4)D     错在“专权自用”,文中“擅权”只是“执掌权柄”的意思;“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也不符合原意,文中无此意.
(5)①始:才,刚刚;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窃:私下.句子翻译为: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以为陛下不该这样.
②古:古法;常:常理;等:种,类.句子翻译为: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或伦常、伦理),即使不死也要垮台(或:不是死就是败逃),是否说的就是晁错这些人呢?”

答案:
(1)A
(2)C
(3)B
(4)D
(5)①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以为陛下不该这样.
②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或伦常、伦理),即使不死也要垮台(或:不是死就是败逃),是否说的就是晁错这些人呢?”

参考译文:
  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个别听取他的进言,皇帝总是听取,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改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却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处于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非常愤怒,想以这个过错写成奏疏,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风声,当夜请求皇帝单独召见,详细地说明情况.丞相奏上这事,陈述晁错擅自凿开庙垣为门,请求交给廷尉杀掉.皇帝说:“这不是庙垣,而是外墙,不算犯法.”丞相谢罪.退朝后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却先奏请,被这小子出卖,实在错误.”丞相很快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枝郡.奏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当这样.不这样,皇帝不被尊贵,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看着大祸临头.”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时任将军.回朝来,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帝.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言,不敢再进言了.”皇帝问:“为什么呢?”邓公答:“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不该这样.”景帝沉默了好久,说:“你说的对,我也为这事悔恨.”就任命邓公做城阳中尉.
太史公说: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说的就是晁错这种人吧!
看了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晁...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文言文《多多益善》上(指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2020-06-09 …

李世民畏魏征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  2020-06-11 …

英语翻译李世民畏魏征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缝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  2020-06-11 …

李世民畏魏征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①  2020-06-13 …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高低.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2020-06-17 …

李世民畏魏征(8分)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  2020-07-16 …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①回②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③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④。尝  2020-07-23 …

阅读理解.李世民畏魏征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  2020-07-28 …

李世民畏魏征(8分)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  2020-07-28 …

文言文扩展阅读四: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选文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  2020-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