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岘山亭记欧阳修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4 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 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 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 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 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 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 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 亭之旧,广而新之, 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 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 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 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于风流余韵,蔼然 于江汉之间者       被:遍及

       B .其功烈已 于当世矣                    盖:压倒

       C .然独不知兹山 己而名著也               待:对待

       D .若其左右山川之                    胜:美好

2 .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B .襄人安其政 乐从其游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行无过矣

       C .盖元凯 其功,而叔子以其仁       王好战,请 战喻

       D .明年, 亭之旧,广而新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 .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 .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 .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2 )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3 )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 . C (“待”在此是“依靠。)

2 . B (“而”均为连词,表递进。 A “于”分别是表对象、表被动, C “以”分别为“因为”、“用”, D “因”分别为表原因;介词,经由、通过。)

3
. B (“在此与吴激战”误)

4 .( 1 )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

( 2 )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 3 )用壮丽的回廊环绕着亭子之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

【参考译文】

岘山亭记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世间(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