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 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 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 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孟子·尽心下》14)
【注】①穿逾:穿穴逾墙(行窃)。②尔汝:轻贱之称。③餂(tiǎn):探取,取利。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性本善,恻隐羞恶之心都是人的本心所围有的,所以会有所不忍和有所不为,这是仁义的发端。
B.人人都有忍不住的时候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还能忍耐下去并坚持去做,就可达到仁义的境界。
C.“无欲害人之心”“无穿逾之心”“无受尔汝之实”都只是人的善端,必须加以扩充,才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D.用沉默的手段来探取对方隐藏于心的东西,从而获得好处,这种做法和人所共见的小偷行为一样的可耻。
小题2: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言语(说话)有什么讲究。(3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3分)B(对“不忍”“不为”的理解有误)
小题2:(3分)说话要得体适当。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注意说话的时机,以免失掉友人(错失人才)或说错话:也要像孟子所说的那样,注意说话是否符合“义”,不得存有试探取利等不良动机。

参考译文: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一个人能把不想害人心理扩展开去,仁就用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扒洞翻墙(行窃)的心理扩展开去,义就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受人轻蔑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无论到哪里,(言行)都是符合的了。士人,不可以交谈而去交谈,这是用言语试探对方来取利;可以交谈却不去交谈,是用沉默试探对方来取利,这些都是扒洞翻墙一类的行径。”
孔子说:“可以跟他说话却不跟他说,就会失掉友人(错失人才);不可以跟他说话却跟说,就会说错话。有智慧的人不会失掉友人(错失人才),也不会说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