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4分)材料一①每年六月,荔枝飘香。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摘下一颗,剥开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14 分)

【材料一】

①每年六月,荔枝飘香。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摘下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的果肉,汁水欲滴,令人垂涎。

②荔枝原产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汉初,南越王赵陀就曾将荔枝献给高祖刘邦。可见,那时广州已有荔枝出产。而这次入贡,也使中原民众知道荔枝为何物。但那时从南越到中原,相隔万水千山,交通又原始落后,刘邦收到的,不大可能是鲜荔枝,十有八九是荔枝干之类的东西。

③到汉武帝时,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元鼎六年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起 “ 扶荔宫 ” ,用来种植南征得来的奇花异草。这其中,就有荔枝树数百棵。但是南北气候不同,那些移植来的荔枝最后全都凋零枯萎了。④到东汉时,鲜荔枝已经成为固定的贡品,由交趾等郡定期送往首都洛阳。这个路程非常遥远,为保证送到皇帝面前的荔枝不会腐败变质,送荔枝的人不得不 “ 昼夜奔腾 ” 。这样做,除了要设置驿舍、劳民伤财外,使者在山高路远中也难免遭遇 “ 毒虫猛兽之害 ” 。后来有官僚不堪其扰,给皇帝写信诉苦, “ 和帝诏太官省之 ” ,这才决定以后不再送了,算是做了件惠及民生的好事。

⑤唐初的 张九龄 ,是广东韶关籍才子,很为家乡的荔枝骄傲,盛赞其 “ 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 。但当时朝野大臣中,吃过荔枝的尚不多。待至唐玄宗时,杨贵妃嗜吃鲜荔枝,玄宗就让人从当时出产荔枝的重庆涪陵附近,快马加鞭,经由子午谷送荔枝到长安。乍看起来似乎是挺浪漫的事: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事实上,这段路程,要骏马不停地跑上七天七夜,送荔枝的人和马往往在路上奔波劳累而死,百姓怨声载.道。

⑥荔枝不易保存是出名的, 白居易 在《荔枝图序》中就曾写道: “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之外,色香味尽去矣。

⑦大文豪苏东坡本是极爱甜食,极爱吃荔枝的,但他痛感于百姓疾苦,曾就上贡荔枝写诗说 “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注 ” ,乞愿苍天不要有荔枝这种佳果以免伤害百姓。

苏东坡 得以吃上新鲜荔枝,是在其晚年被贬谪到当时的烟瘴之地惠州的时候。在那里,他为荔枝的甘醇所征服,写下了那首 脍炙人口 的《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⑨有了荔枝可以 大块朵颐 ,东坡居士竟然顾不得岭南的炎热酷暑,也不理会贬谪的 颠沛落魄 ,心甘情愿呆在广东不走了。

⑩根据蔡襄的描述,北宋时荔枝大概有 30 多个品种。出产荔枝的三地中,福建的荔枝品质最佳,岭南、巴蜀次之。在福建各地中, 手屈一指 的品种当属 “ 陈紫 ” 。蔡襄描述说: “ 其实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 ” 也就是说,陈紫这一品种不仅个头大,壳薄肉厚核小,而且味道清香中正,果肉晶莹如水晶,入口即化无渣滓.。

除了给人以味觉享受,成熟的荔枝点缀在翠绿的枝叶之间,蔚.为大观。 ,说的是初熟之际,稀疏点缀的微妙; ,说的是全树果实累累的胜景。 ,荔枝不仅以其味美,更以其可爱的外貌赢得人们的青睐。

(取材于赵健《闲话荔枝》,有删改)

【注】疮痏:疮疡,伤痕,引申为祸害。

1. 下列各组词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裂( qūn )脍炙人口 B. 怨声 道( zài ) 颠沛落魄

C. z ǐ) 大块朵颐 D. 为大观( wèi )手屈一指

2. 下列各词语中的 “ 状 ” 与文章⑩段 “ 其味之至,不可得而可状.也 ” 中的 “ 状 ” ,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 写景状物 B. 无可名状 C. 巴陵胜状 D. 口写手状

3. 将下列文句依次填入 段甲、乙、丙三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②绿叶云舒,朱食星映

③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丽天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4. 下列有关作家和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张九龄,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品《望月怀远》中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两句堪称千古绝唱。

B.“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 出自《过华清宫绝句》。其作者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 “ 小李杜 ” 。

C. 白居易,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与元稹并称为 “ 元白 ” 。其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D. 苏东坡,以自己 “ 以诗入词 ” 的文学创作为词体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样式,为宋词开拓出豪迈慷慨的新境界。  

5. 文章提到苏东坡既写过 “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 ,又有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之语。这两句中苏东坡对荔枝的态度是否矛盾?为什么?( 4 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 【答案】 B

【解析】 A. 龟( j ū n )裂 C. 大快朵颐 D. 首屈一指

2. 【答案】 C

【解析】 “ 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 ” 的 “ 状 ” 是与 “ 得 ” 并列的,做动词用,翻译为 “ 形容、说出、描摹 ” 等意, C 选项中的 “ 巴陵胜状 ” 中的 “ 状 ” 是名词,译为 “ 景象 ” 。

3. 【答案】 D

【解析】根据文中甲空格处 “ 稀疏点缀 ”
可判断出填在甲处的应为②, “ 绿叶云舒,朱食星映 ” 描绘的是绿叶中点缀着零星的荔枝的景象。③描绘的是全树果实累累的景象。①描绘的是荔枝树整体令人爱怜的外貌。

4. 【答案】 C

【解析】 C 选项中白居易是 “ 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 ” 的说法不对,白居易应为 “ 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之一 ” 。 “ 古文运动 ” 在唐代的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等人。

5. 【答案】不矛盾。 “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 说的是因为荔枝味道鲜美,导致统治者不惜劳民伤财从民间要求进贡,反而使荔枝成为了民间疾苦的来源。苏轼借这句话表达的是对上贡荔枝这种劳民伤财做法的不满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而并非对荔枝这种佳果本身的厌恶。而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一句则是从正面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和赞美。两句话说的是不同层面,不矛盾。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