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

题目详情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阳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反映了四季的变化。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划分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而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虽然我国南方虫子基本不蛰伏,但是也有“惊蛰”一说。
D.因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所以它已经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D“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反映了四季的变化”错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原文第五段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2)B“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划分了二十四节气”错误,《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而不是划分了二十四节气,原文第二段为“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3)A“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范围扩大,原文第六段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

答案:
(1)D
(2)B
(3)A
看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口语交际。(4分)据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韩国申报的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  2020-06-22 …

续编故事,根据以下开头,请你续编故事星期天上午,杨国同学来到执信公园,看见一群人围在一起,续编故事  2020-07-02 …

假设你是李华,你的美国笔友Maria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很感兴趣,希望你给她写封信介绍端午节.信  2020-07-28 …

为什么要以格林尼治子午线(即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1871年第一届国际地理学会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  2020-11-21 …

帮下忙翻译下。1中国学生上学时间为周一到周末。2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3午间有两小时休息。4美国的是  2020-11-28 …

端午节在世界文化遗产申请中让韩国捷足先登了,你对此的感受是()A.极其愤怒,与韩国断交B.韩国的端午  2020-12-01 …

2014年8月28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我们今天研究和纪念甲午战争的主要意义是()A  2020-12-13 …

口语交际。(4分)据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韩国申报的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  2020-12-16 …

请问能解释一下为什么选B么?题文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请问能解  2020-12-21 …

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也是中日关系自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发展到最低谷的时期。回  2020-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