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从一月到十二月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他们的来历和习俗分别是什么?例如:一月,春节,来历………………………….习俗………………………….来历和习俗字数最好多一些.

题目详情
从一月到十二月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他们的来历和习俗分别是什么?
例如:一月,春节,来历………………………….习俗………………………….来历和习俗字数最好多一些.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除 夕
  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
  释义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别称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释义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
  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相关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3]
  适用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
  守岁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元旦与春节的关系
  庆祝元旦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节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释义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演变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立 春
  释义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源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习俗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时迎春喝“败毒膏”这种使人不长口疮的药膏.
  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现也有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来源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
  清明节时间:公历四月四-六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
  释义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
  释义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 端午节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来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现在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中元节
  中元节时间:农历七月十五
  来源
  中元节在中国的民间又称鬼节.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习俗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重阳节
  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释义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演变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①、登高
  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不过呢历史上也有农历七月十三为敬老节的说法.但于1989年时修改.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日.
  冬 至
  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
  来源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习俗
  喝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