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复兴汉服的焦虑廖保平最近,汉服运动可谓轰轰烈烈,借汉服以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我接触过一些汉服狂热者,他们对汉服表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复兴汉服的焦虑

廖保平

    最近,汉服运动可谓轰轰烈烈,借汉服以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我接触过一些汉服狂热者,他们对汉服表现出一种近乎信仰,哪怕就是变成外星人也要支持汉服的狂热让我惊讶。同时让我意识到,汉服不只是一套几套衣服的问题,它背后藏着一个密码,解读这个密码或许可以解读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

    先说说服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要建构一种社会秩序,他们把这种秩序建立在象征和仪式之上,对象征和仪式的敬服,就是某种秩序的建立,反之则陷入无序混乱。象征和仪式要借助某些工具或手段,比如服饰、称谓等等,其中服饰被看得尤其重要,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故孔子说“资衰苴杖者不能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服饰将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

    正是这种“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附带了除遮丑、保暖以外的诸多社会功能。因此,每个朝代的更换,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改服易冠。改服易冠既表示前朝遗老遗少对新政权的臣服,也有利于新的统治者建立起一套新“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这比改旗易帜艰难得多、深刻得多、尖锐得多。于是在服饰的去留之上才会充满了血腥味,“留发不留人”才会变成别无他途的选择。据说,满清入关后,“大约屠杀了6000万汉人,汉服才在华夏大地上消亡。”可见,服饰关乎国之大运,关乎对新君的臣服与统治的秩序,而不只是两三尺布那么简单! 

    可是毕竟满清王朝覆灭了,随着满清王朝覆灭的还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封建专制覆灭了,但封建思想并不会随之立即覆灭。我不知道那些狂热的汉服拥护者,内心里有没有一种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民族沙文主义,但是我确实害怕他们把复兴汉服弄成一种精神或思想的复辟。

    然后说说汉民族。秦汉时期,随着诸侯国被消亡或削弱,“书同文,车同轨”,分散的区域文化融合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习俗、观念和服饰等等,并出现了整体排他性心理,比如当时出现了“四夷胡虏”的指称,这就在地理和文化意义上形成一个族类——汉民族,同一个族类就有同心向一的价值取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此后中国至少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及满清四个大阶段的民族大融合。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既是其他各民族被“汉化”的过程,也是汉民族被“夷化”、“胡化”、“蒙化”、“满化”的过程。当然,这里所谓的“化”绝不只是温情脉脉的潜移默化,也包括血与泪的斗争。但是,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中汇聚成中华传统文化,各民族都为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有网友说,汉服几千年来一直是国服,传到日本和朝鲜后成了他们的国服,不明就里的人,见人穿汉服竟误以为和服,这也是他们痛心疾首要复兴汉服的原因。在我看来,一方面,这不仅在国内有重树权威的心思,对外,特别是对日本,更含着一种复杂的仇恨心理,更主要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心理。全球化相应地需要一些世界标准,必然会在政治、经济、宗教、观念、文化等各个层面对各个文化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可能摧毁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因此,我们所说的复兴传统文化,就是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汉服被一些人视为涵蕴着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也就具有了显示和保存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功能,故而被力挺而出。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演进绝不只是对立与隔绝,比如佛教传入中国,曾引发过残杀与血腥,但佛教与儒、道也有交流与融汇,催生出新的文化。用历史的眼光看文化,用开放的心态对待独特性,用和平的方式接纳别人,这是全球化下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汉服的复兴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容不得别人评说,一评说就恼羞成怒,实际上就从文化焦虑走上了文化暴力。

(选自《南方周末》2006年8月15日)

1.下列对“资衰苴杖者(穿丧服的人)不能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B.服饰将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是。

      C.“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主要的社会功能是遮丑、保暖。

      D.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要建构一种社会秩序,他们把这种社会秩序建立在象征和仪式上,服饰就是象征和仪式要借助的某些工具或手段。

2.结合文意,对“汉服不只是一套几套衣服的问题,他背后藏着一个密码,解读这个密码或许可以解读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中的“文化心理”主要是指(   )

      A.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民族沙文主义的心理。

      B.那些狂热的汉服拥护者有在国内重树权威的心理。

      C.对外,特别是对日本,更含着一种复杂的仇恨心理。

      D.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

3.结合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清入关后大量屠杀汉人,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套“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

      B.有人可能是借汉服复兴的名义来复辟封建思想。

      C.佛教传入中国引发的残杀与血腥,是因为佛教扰乱了当时“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

      D.对待西方文化,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面对;用和平的方式接纳。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
解析:
C曲解原意,文中只是说这种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附带了除遮丑、保暖以外的诸多社会功能”,而没有说是“主要功能”。答案:C 2.
解析:
D根据文中倒数第二段可判断B、C两项不是主要心理,A项只是作者的一种推断。 答案:D 3.
解析:
C该项是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佛教引发的残杀与血腥的原因。答案:C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课文语段,回答问题。①由于吴汉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北京人对于吴汉的生平故事,应该知  2020-05-16 …

汉高祖、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昭烈帝之间关系如题~别太麻烦~把简单的关系写出来就可以~比如谁是  2020-06-09 …

史载:(汉文帝与丞相周勃、陈平朝会),(汉文帝)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平谢曰:“不知  2020-07-10 …

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  2020-07-13 …

阅读课文语段,回答问阅读课文语段,①由于吴汉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北京人对于吴汉的生平故  2020-07-29 …

英语翻译1.这项研究课题必将提升我的事业.Theprojectwillcertainlymycare  2020-11-23 …

汉文帝时,陈平任左丞相。有一次二人讨论国事。汉文帝:“全国每年收粮多少?”陈平:“这要问治粟内史。”  2020-11-30 …

1866年底,洋务派筹备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招收30岁以下初通汉文并科甲正途出身的人,入馆专攻  2020-12-06 …

观察“讲经图”(汉代画像砖),这是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兴办太学的旁证[]A.汉武帝刘彻B.汉光武帝刘秀  2020-12-09 …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T”,错误的打“F”(1)《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  2021-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