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战国策目录序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战国策目录序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编校史馆书籍臣曾巩序。

[注] 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很有成就。曾巩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向叙此书                 向:刘向

    B.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明:阐明,使……明白

    C.其相率而为之者           率:带领

D.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投机取巧

下列各项中,属于“君子之禁邪说”举措的一组是  

①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      ②宜放而绝之

③必灭其籍                      ④(孟子)有为墨子之言者

⑤皆着而非之                    ⑥编校史馆书籍臣曾巩序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三十三篇有十一篇缺漏,多亏曾巩按崇文总目多方访求采录,订正存疑,才大致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B.曾巩认为王道守一,不主张死守成法。本文提出了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改革的观点。

    C.本文宣扬“先王之道”能够自然顺应时代变化,自我完善法制体系的观点,认为“王道”既不用追溯源头,也不用担心滋生流弊,所以古贤推崇“仁义”否弃“谋诈”。

    D.曾巩认为战国的游士不明行道诚实的原则,以想方设法说服君王为能事;而君王在他们的蛊惑下又难逃灭国的命运,实在为祸不浅。但是《战国策》一类的书倒不必弃掷焚毁。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率:遵循;相率 一个跟着一个。

【小题2】B (见②③错,彼非君子之道;注意,⑥是落款格式,同时也可看出曾巩的学术态度)。

【小题3】C“自我完善”“自然适应”夸大其词。

《战国策目录序》参考译文: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馆藏书阁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一十一篇。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33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时期那些四出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的核心罢了。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依靠诈谋而丧失性命;而任用他们的诸侯以及秦国,也是国家败亡。这种人就是当世的大祸害是非常明显的,但一般人还有明白这一点。

只有先王的治国体系,能够顺应时代变化,(虽然根据它)制定的法令制度不同,可是验证起来没有瑕疵,使用起来也不用担心滋生流弊,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拿“王道”来换取“诈谋”。

有人说:“如此不正当的学说,会危害光明正道,应该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斩断祸根。这样书的不消灭,能行吗?”(我的)回答是:“君子禁绝邪说的方法,本来就是要向天下人阐明其说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采纳,这以后禁止就会完全彻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实施,这以后提防就会很清楚明白;哪里一定毁灭这些书呢?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禁绝,并不比这样好。因此孟子的书中,有记载神农的言论的,有记载墨子言论的,都是记载后否定它的。至于这本书刊印,上溯连接到到春秋,下到楚国建立,记载245年时间纵横家的行事,本来就不能搁置。”这本书高秀注释有21篇,有人说32篇,崇文总目录只留有8篇,现在保存有10篇。编校史馆书籍官曾巩作的序。

看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战国...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智子疑邻阅读题1、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2、读了这篇寓言,你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禁  2020-06-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2020-06-17 …

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尔素  2020-06-20 …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  2020-06-2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一)刘温叟以德义世其家,当时推服。博学纯厚,动必由礼。父讳岳,温  2020-06-2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原道韩愈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2020-06-22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  2020-07-07 …

怎么读名家散文或文章想通过阅读名家的散文提高文采,请问大家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吗?单纯的阅读,还是有必要  2020-11-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  2020-11-14 …

翻译文言文何必上闻朝廷,此辈去者皆人奴耳,今闻江南平,循往求其家,移文召捕之可也.  2020-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