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与友人论学书[清]顾炎武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友人论学书

[清]顾炎武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 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性命 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 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 出处 、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在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颇承友朋 一日之长 推:尊重

B.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 性命:心性与天命

C.

博我以文 博:渊博

D.

常在乎 出处 、去就、辞受、取与之间 出处:入仕与归隐

(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现在社会上一般君子的求学态度的一组是

①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②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

③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④求一贯之方

⑤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⑥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  ]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提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号召学者以研究经史为务,以潜修躬行为本,务使有用有守,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

古今之人在治学的态度、方法、目的上,可谓是天壤之别,由此今人治学的虚伪密疏、不务实际也就昭然若揭,但作者并未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C.

古人在处世的态度上更注重君子的德行节操,经常谈及“去就、辞受、取与”问题,一言一行讲究有“耻”。

D.

文章除大量引用儒家经典以说明自己的见解、批评今人不务实的思想以外,给人另一突出印象就是论述严密,行文周到,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论证问题,体现了大学问家作为清代考据学的开山之祖其行文周密、论证充分的特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1.C;2.C;3.B;

解析:

(1)

考查我们在具体语境中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C项中的“渊”应是使动用法,“使……渊博”。

(2)

考查我们对人物的正确评价能力。①作者道出与时下学术风气截然不同的态度。②③④⑤作者从治学的目的入手,说明现在社会上一般君子的求学态度。⑥作者从处事态度上进行批评。

(3)

  B项中作者同时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附参考译文:

  近来,我来往于大江南北,承蒙朋友们尊重我年龄大些,向我询问治学之道。我私下里慨叹百余年来的治学求学的人,动辄谈心谈性,感到难以理解。

  命运与仁德的问题,孔子讲起的次数很少;心性与天道的问题,子贡也没有听到孔子说过;心性命运的问题,都写在《易传》里,孔子不曾常常拿它告诉别人。孔子回答读书人的提问,就说:“读书人立身行事要讲究廉耻。”孔子治学,就说:“喜欢古代的文化,用勤奋敏捷的态度去求得。”孔子和门下弟子谈话,凡是尧舜相传的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他一概不提及,只是说:“要确守不偏不倚的准则,否则国人就会穷困,执政者的命运也将同时告终。”哎!圣人治学的内容和方法是何等的平易和可以遵循啊!因此,孔子说:“学习要从初步学起,才能通达高深的顶端。”颜子几乎是圣人了。孔子犹且告诉他,让他广泛学习,知晓古今,通达事变;孔子告诉鲁哀公,知晓行善的功效,关键在于广泛的学习。从曾子以来,脚踏实地没有比得上子夏的;而孔子谈到仁德问题时,就说:“(达到仁德,)一定要广博地学习,用心要专一,切实地去提出问题,脚踏实地去思考。”

  现在的读书人却不这样,聚集求学的宾客门人数百人,就好像草木一样,程度不同,却一概的和他们谈心谈性。舍弃“广泛地学习记忆”而去追求一下子通晓的办法。置天下人的贫困不谈而终日讲求“危微精一”之说,这一定是道行高于孔子、门下弟子贤于子贡、不学习孔子而直接得到尧舜二帝心传的人!我不敢苟同。

  《孟子》一书,谈心谈性也很多了。可是等到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等人问起,孟子所回答的,无非是一些做官与隐居、辞官与受官、接受与不接受、受人礼物与给人礼物之类的人生处世的行为态度问题;像伊尹这样的大圣人,能使其国君如同尧舜,使其百姓如同尧舜时的百姓,但他的根本也只是在于,不合乎道义的,再好的东西也觉得很小而不接受;伯夷、伊尹和孔子有不同的地方,但他们的相同点都是——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辜之人,即使能够得到天下也不干。

  因此,心性、命运、天道问题,孔子很少谈及,而今天的读书人却经常挂在嘴上;做官与隐居、辞官与受官、接受与不接受、受人礼物与给人礼物之类的问题,孔子孟子经常谈起,而现在的读书人却不愿提及。知道忠义和洁身自好不能达到仁德,却不知道不忠义、不洁身自好就去谈论仁德的人,自古以来没见过;知道不嫉妒、不贪求还不足以达到“道”,却不知道终身都处在嫉妒贪求中却言“道”的人,自古以来就没见过。我不敢恭维。

  我所说的圣人的治学之道是什么呢?一是“广泛地学习古今各种知识”,一是“立身行事讲究廉耻”。从个人到天下、国家,都是可以学习的事情;从子臣弟友到出入往来、辞受取与,都关系到廉耻。“廉耻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不要把吃不好穿不好当作耻辱,要把不能给平民百姓的生活带来安定、利益当作耻辱。因此说:“万物都取决于我,回头省察自身,就要尽力去做。”唉!读书人如果不讲廉耻,那就不能称之为人;(做学问)如果不好古文、不广泛地学习,那就是空虚、不实用的东西。以不讲廉耻之人,去讲求不实用的学问,我看见他整日致力于圣人之学却离圣人越来越远。即使这样,也不是我敢公开说的,只是把自己的一管之见私下里告诉志同道合的朋友,看看能不能对我有所启发。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客车从终点站开出时正好坐满到南京路站时有25%的乘客下车又有21人上车这时有9人没张明读一本书,第  2020-06-04 …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  2020-06-06 …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顾章书这两篇写景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顾章书这  2020-06-20 …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  2020-06-27 …

求:《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二顾全书"读天下郡国利病书可知所谓经济地理读方舆纪要可知所谓  2020-11-03 …

填空。吴均,字。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南朝梁家。他的写景散文《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艺  2020-12-12 …

2009年11月7日,湖南启动首届“三湘读书月”活动。10000册书籍从湖南省110家新华书店开始“  2020-12-18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  2021-01-15 …

阅读文段,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  2021-01-15 …

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