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丰图义仓①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历时四年竣工。“丰图义仓”意为“丰年储粮,荒年赈灾,储粮备荒,防患于未然”,被御封为“天下第一仓

题目详情
丰图义仓     ①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历时 四年竣工。“丰图义仓”意为“丰年储粮,荒年赈灾,储粮备荒,防患于未然”,被御封为“天下第一仓”。
     ②丰图义仓在、布局、构建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的忧患意识和高超的建筑技能。
     ③丰图义仓建在朝邑镇(今大荔县朝邑镇)黄河西岸南寨子老崖顶上。义仓坐东面西,东、南、西三面系悬崖绝壁。所在的朝邑县地处黄河洛河渭河三角洲。黄洛渭三角洲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为丰腴之地,可为仓储提供丰富的粮食资源。
    ④丰图义仓依山就势,雄伟壮观,似一座军防城堡,高出地面30多米,地势险要。仓基土层干燥,通风光照条件好,有利于粮食储存。丰图义仓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夯土筑城,三面绝壁,是义仓的第一道防线。西城门顶及城角的角堡、西城墙外的护城水沟,均具有防御功能。
     ⑤内城为城中城,坐北向南,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是仓城合一的构筑形式, 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内城城墙环绕一周,东西两侧各开一门,分别为东仓门和西仓门。城墙内为仓洞,仓洞依墙而建,小而独立,相隔排列,共58洞。仓洞间有砖瓦结构的廊檐,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具有防雨、防潮以及临时储粮的功能。内城的中心是晾晒粮食的空地,空地边有一眼水井,供人畜饮水,方便至极。
    ⑥仓洞为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每仓进深11 米、宽4米、储粮90余吨。由松木板铺成的仓洞地面,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为通风道,四周有四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排出潮气,保持仓体干燥。这种小而独立的仓洞,可将粮食按种类、 分干湿分别储存保管。仓洞采取散粮储存的方式,洞门为插板式,随着洞内粮食的增高插板随着加高,顶端几个插板可以依据洞外天气打开,排出洞内湿气,保持仓内干燥。仓洞上面的地面由青砖铺成,四周高中间低,巧妙地将雨水汇集于中间,由分段水槽排向院内,院内地面同样是四周高中间低,雨水汇聚地沟,可以很快集中排 出墙外。由东小门砖砌水道排向崖下。仓顶、院内地面排水通畅,雨停即干。仓墙、仓顶均为厚实的砖体,使仓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年四季处于十七、八度的恒温状态,这种恒温状态符合粮食的低温、低湿、低氧的“三低”仓储要求。
    ⑦光绪二十六年和民国十八年关中遭遇大旱,丰图义仓开仓放粮,救人无数,阎敬铭也因此被百姓尊称为“救时宰相”。如今的丰图义仓作为国家粮仓朝邑粮站,仍发挥着储粮功能,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 储食史上堪称一绝。
(1)关于丰图义仓,文中没有详细介绍的是___
A、丰图义仓的选址 B、丰图义仓的布局  
C、丰图义仓的构建 D、丰图义仓的地位
(2)丰图义仓的砖窑式仓洞设计,满足了粮食仓储三方面的要求,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防火、防盗、防入侵。 B、按种类、分干湿分别储存保管。
C、通风光照条件好。 D、低温、低湿、低氧。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___
A.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黄河洛河渭河三角洲有丰厚的粮食资源,这是丰图义仓建在朝邑县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丰图义仓不仅建造了用于长期储存粮食的仓洞和环形回廊,还专门设计有晾晒粮食的空地和方便人畜饮水的水井。
C.仓洞地面由松木板铺成,木板下面的通风道及木板上面的四个排气孔,可以排出潮气,保持洞内干燥。
D.仓洞上面的地面四周高中间低,配以分段水槽;院内地面而四周低中间高,下设地沟,这种设计巧妙地解决了排水问题。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内容.认真分析文本可知,本文首先写了丰图义仓被御封为“天下第一仓”.其次写了丰图义仓在选址、布局、构建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的忧患意识和高超的建筑技能.最后写了丰图义仓的地位.写其地位时,只是简单介绍而已.
故选D.
(2)本题考查了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该题时,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案范围,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并从中提取切题的词语组成切题的答案作答.审题后在第五段寻找答案,抓住关键语句提取可知,砖窑式设计满足了粮食仓储防火、防盗、防入侵的要求,也满足按种类、分干湿分别储存保管的要求,还满足了低温、低湿、低氧的要求.并没有通风光照条件好一项.
故选C.
(3)该题考查了文章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B“专门设计”原文没有这个意思.C与原文“木板下为通风道,四周有四个排气孔”不符.D与原文“院内地面同样是四周高中间低”不符.
故选A.
答案:
(1)D 
(2)C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