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急:人的生育过程与宇宙进化过程之间的映射关系N年以前我曾见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人的生育的某一细节过程与宇宙的、生命的进化的某一细节过程相对应.某一细节过程相当于物理进化,

题目详情
急:人的生育过程与宇宙进化过程之间的映射关系
N年以前我曾见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人的生育的某一细节过程与宇宙的、生命的进化的某一细节过程相对应.某一细节过程相当于物理进化,某一细节过程相当于化学进化,等等.
求原文或相近的文章.
本文具有很高的的科学辨证思维.
曾经在中学生阅读上刊出过.
生长过程也相当与人类进化史.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人文进化学”作为一个从本元理论层次上探索文化哲学问题的新兴学科,它的建构还远远未尽人意.本文作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自知,于近年来对“人文进化学”的核心概念、基本命题、理论系统、特别是人文进化乃至一般进化的根本内在机制,做了更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打算以模型化的思维 — 叙述方式,概说人文进化乃至一般进化的根本内在机制 —— “超循环的太极循环”(Taiji-recycle of hypercycle).为了使读者了解有关的学术背景,在本文的若干尾注之中还将涉及一些海内外同人的论著及其相关意见.
当代西方学者在生物进化论和分子遗传学的基础之上,充分吸收了第二代控制论、异质发生学、超循环理论、自组织理论,特别是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揭示了一般进化的内在机制.综合他们的成果,我在《人文进化学》一书以及其它相关论文中(1),把这种“一般进化”的内在机制表述为——
微观层次的扰动经宏观网络放大后引起系统状态的变化;变化了的系统如有可能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导致异质性新事物的现实存在.
使用中国式的术语,我把“微观层次的扰动经宏观网络放大后引起系统状态的变化”表述为“阳”——“正反馈自生”;把“变化了的系统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稳定的状态,导致异质性新事物的现实存在”表述为“阴”——“负反馈自稳”(2).
在我看来,单是“阳”——“正反馈自生”,或者单是“阳”——“负反馈自稳”,都不是“异质发生”或者“自组织”的充足条件,只有“阳”与“阴”、“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的因缘和合,才能保证异质性新事物的发生和存在.在时间的川流中,“阳”与“阴”、“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不断地在向对方转化,往复循环(recycle),犹如一只旋转不已的法轮,创造了已往的历史.中国古代道教的《太极图》,正是这个法轮的象征(3)
《太极图》,过去一般被解释为“阴阳的对立与互补”.其实,它的本意是象征“阴与阳”、 “动与静”、“变易与不易”、 “动态与稳态”、“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在时间的川流中不停地相互转化、往复循环.我把这种往复循环,称之为“太极循环”(Taiji-recycle).
中国古代,有一些学者,如东汉魏伯阳、宋代俞琰和周敦颐、清代胡渭等,早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4).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曾说: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常会处于动态,从而发生变易;这种动态和变易(相当于正反馈自生),即是事物发展内在机制(太极)之“阳”的一面.事物之动态、动、变易、正反馈自生发展到一个临界的极点,便会向稳态、静、不易转化;这种稳态、静和不易(相当于负反馈自稳),即是事物发展内在机制(太极)之“阴”的一面.事物的稳态、静、不易、负反馈自稳发展到一个临界的极点,又会向动态、动、变易、正反馈自生转化.事物发展之内在机制(太极)之“阳”的一面和“阴”的一面,互为前提,并往复循环.
这里只需要补充说明如下一点:“动态”、“动”、“变易”、“正反馈自生”,在发展到临界的极点之后,是返回原先层次的“稳态”、“静”、“不易”、“负反馈自稳”,还是跃迁到一个新的层次上的“稳态”、“静”、“不易”、“负反馈自稳”,将完全是随机的.只有后者,才能真正使得异质性新事物发生 - 存在.
这种“异质性新事物发生 - 存在”的一般进化机制,可以图示之如下: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某一层次的系统,在时问的川流中,会有——些分支的“正反馈自生”;但只有某种可以转化为一个新的层次上的“负反馈自稳”的“正反馈自生”,才能导致系统状态的改变.
在时间的川流之中:这种“界质性新事物发生存在”的一般进化机制,呈现出逐级分化的特点,并有不同层次的空间分布及共生、耦合.当今共时并存的整个世界系统,正是如此而发育、生成.图示之,则如下:

“异质性新事物发生 - 存在”的一般进化机制,还可以简化为如下的基本棋型:
这个与《太极图》类似的“阳与阴往复循环”或者“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往复循环”即“太极循环”,是“异质性新事物发生存在”之一般进化的常转法轮.
在这里,“正反馈自生”决定了某一特定层次的系统与其它特定层次的系统的异质性;而“负反馈自稳”则决定了某一特定层次的系统在四维时空连续统中的现实性.
这个“太极循环”还说明:整个宇宙之一般进化(包括人类的历史发展),既不是纯粹圆形的周期循环,也不是纯粹直线的单向进程,而是以“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之往复循环”为其常转法轮的不可逆的不息流程.
在生物进化中,“负反馈自稳”并不是简单的“原本”与“拷贝”的等价复印关系,而是一种由曼弗雷德·艾根(Manfred Eigen)所揭示的超循环关系.这种超循环关系,可图示之如下:
艾根的“超循环”机制,可以下列二图简单示意之:

在这里,DNA的自复制循环,与DNA←→蛋白质之间的交叉催化循环,基因的自复制循环,与基因←→生命之间的交叉催化循环,形成了一个耦合的超循环系统.抽象言之,即信息的自复制循环,与信息←→实体之间的交叉催化循环,形成了一个耦合的超循环系统.这,正是“负反馈自稳的超循环”.此,可以下图示意:

受此启发,我开始觉悟:在“正反馈自生”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超循环”机制.即扰动的自生循环,与扰动←→放大之间的交叉催化循环,也形成一个耦合的超循环系统.这,正是“正反馈自生的超循环”.抽象之,可以下图示意:
正是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我拟提出一个“超循环的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之往复循环”即“超循环的太极循环”模型.为之图,便如下:

准此,我提出的“正反馈白生与负反馈自稳之往复循环”之“超循环的太极循环”的一般进化模型,便有一个存在于生物界的、特殊的“基因 – 生命”往复循环的进化形式(见下图):
这种具有“超循环的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之往复循环”之“超循环的太极循环”的特殊进化机制,也存在于动物社会之中.这是一种“习性 – 行为”往复循环的进化形式.此,正如下图所示:

所谓(动物)社会进化,正是超循环的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之往复循环的生物界“基因 - 生命”往复循环进化,与超循环的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之往复循环的(动物)社会界“习性 - 行为”往复循环进化的共济耦合进化.此,正如下图所示:
这种“超循环的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之往复循环”之“超循环的太极循环”的特殊进化机制,还存在于人类文明的进化之中.这是一种“文脉 – 文象”往复循环的进化形式.此,正如下图所示:
根据人文进化学的研究,人文进化实质上是“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与“人类文明进化”的共济耦合进化(5).在人文进化之中,超循环的正反馈自生与负反馈自稳之往复循环的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共济耦合关系,或者说是共生协同关系.这种“生物”、“社会”、“文明”共济耦合的人文进化,可以图示之如下:

人文进化,不仅有人类生物的生命实体,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的行为实体,以及人类体外的文明实体;不仅有人类生物的遗传基因,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的传承习性,以及人类体外的历史文脉(6).通常所谓的“人类进化”,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进化,而是人类生物进化与人类社会进化以及人类文明进化共济耦合的协同进化.
所谓“人文进化是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进化”,是指通过化学层次对物理层次的实体整合,生物层次对化学层次的实体整合,人类的生物进化已经从实体上整合了化学进化、物理进化;但是,与之稍有不同的是,作为人类个体之集合的人类社会,其进化并没有像化学进化实体整合物理进化,生物进化实体整合化学进化那样来实体整合生物进化,而是将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进化与生物生命进化结成了某种较为松散的功能耦合关系;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耦合人类社会进化与人类文明进化的人文进化.此,正如下图所示:

人类生物进化和人类社会进化以及人类文明进化共济耦合的人文进化,一方面决定了人类不能完全超越“本我”,不能完全超越自身物种的局限;而另一方面,它又使得人类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超越自身物种的局限,形成一个在“本我”之外的“超我”.人类的“自我”,正处于人类生物进化之“本我”与人类社会进化以及人类文明进化之“超我”之间的巨大张力场中(7).
人文进化之人类文明进化的超越性,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生存竞争的能力,并开拓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新境;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从根本上破坏人类的生态环境,严重危及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换言之,超越人类生物进化之人类社会进化以及人类文明进化,一旦破坏了人文进化中人类生物进化与人类社会进化以及人类文明进化的共济耦合关系,那末,它不仅会危及到人类生物实体的存在,反过来,人类社会实体以及人类文明实体的存在也将受到严重危害以至彻底破坏.玛雅人种及其文明的消亡,可能正是由于其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以及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关系的破坏.
由人文进化而产生的人文系统是宇宙之一般进化的最近结果.人文进化乃一般进化的过程仍在继续.它的未来前景,关系到人类的命运.人类必须了解人文进化乃至一般进化的内在机制,从而真正掌握人类自己的命运.这在当前,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而刻不容缓(8).
注释:
1,参牛龙菲(思之)《有关人与文化的两点思考》,载1985年第 l期《兰州学刊》;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K1历史学》.按:在我之前,美国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T·Dobzhansky)曾于1963年在其《进化中的人类》一书中把“文化”称之为“超机体的力量”;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Popper)于1965年在其《关于云和钟 —— 对理性问题与人类自由的探讨》一文中提及人类“外体地”、“人身外地”进行进化的命题.在我之后,中国哲学家舒炜光曾于1987年在向莫斯科召开的第八届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国际会议提交的《论入的新进化 ——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看人》一文中提出:“人的新进化主要是体外器官(牛按,指“工具”一类)的进化”的命题;中国人类学家吴汝康于1990年在第9卷第32期《大自然探索》发表之《人类的新进化》一文中提出“人的体外进化”的命题;中国音乐美学家赵宋光于1991年在第4期《中国音乐学》发表之《关于音乐美学的基础、对象、方法的几点思考》一文中也曾言及:“在社会性和生物性之外,有没有一种靠个体的自由活动建立的超生物性进化发展的阶梯?”
2,根据老子《道德经·三十七章》“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定”之语,也可将“正反馈自生”称之为“自化”,将“负反馈自稳”称之为“自定”.同样,根据《道德经·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之语,可将“正反馈自生”称之为“道生”,将“负反馈自稳”称之为“德畜”.
3,按:在我之前,1978年6月,北京,科学出版让出版之陈世骧《生物史·第四分册·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一书,把类似的机制表述为:“既有高度的稳定性,又有无限的可变性”(第91页);“又变又不变”(第3、12页).在我之后,1990年第3期《江海学刊》发丧之黄明理《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一文,则把类似的机制表述为“突现机制与自稳机制的矛盾运动”、“循环往复”.另按:1986年7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让出版之尼科里斯、普里高津合著之《探索复杂性》一书第51页也曾言及:“柏拉图曾敏锐地意识到,永恒和变化两者都必须是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
4,参阅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俞琰《〈易外别传〉序》;周敦颐《太极图说》;胡渭《易图明辩》.另参牛龙菲《音乐:在四维时空连续统中的自同构变换群集 —— 兼及对“音心对映论”的再评》(载1988年第2期《人民音乐》).
5,按:1990年以前,本文作者一直把“入文进化”表述为“生物进化和文明进化的双轨协同进化”.但是,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E.0.威尔逊等人于1983年提出,后于1987年介绍给中国学界的“基团 - 文化协同进化”的理论(参1987车第1期《哲学动态》所载张博树《人类社会生物学管窥》文)相比较,与苏联学者B. N.维尔纳茨基在此之后提出,后于1988年介绍给中国学界的“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相互作用的思想”(参1989年第4期《国外社会科学》所载[苏] P. C·卡尔宾斯卡砸《人与自然一一 共同进化问题》文)相比较,与“他们更倾向于承认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在人的心智进化中的主导作用”(卡尔宾斯卡姬语)的倾向不同,本文作者则特别强调:“在人类之‘生物进化和文明进化的双轨协同进化’中,‘文明进化’已经成为主导的进化方式”(参《入文进化学》).自1990年以后,我开始明确意识到广泛存在于动物界之中的“社会进化”在“人文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这个问题,我在《人文进化学》一书中已经有所触及).可以说,在一切可称作“社会”的动物群体中,都存在着通过相互模仿而来的“习性”与通过不断试错而来的“行为”之间交叉催化的进化过程.正因如此,我在1990年第3期《交响》所载之《我观〈中国音乐年鉴〉》、1991年第3期《交响》所载之《有关“音乐学术共同体”的手记》等文中,开始把“人文进化”表述为“HSCC E”,即“Human-Society-Culture & Civilization Evolution”,即“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的共济耦合进化”.又按:1991年第1期《哲学译丛》所载[日]石川 光男《从文化方面看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文提到“人的四种机能”;除开“超自然界”的“无意识”不论,其“自然 - 植物性”,“社会 - 动物性”、“文化 - 意识”三章,正相当于本文所说的“生物”、“社会”、“文明”三个层次.再按:1991年第4期《哲学研究》所载吴汝康、林圣龙《从人类起源和进化研究来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文,已经论及人类的“机体”、“行为”、“文化”三个层面的进化.
6,按:信息传存之“文脉”(gene of culture & civilization),是我在1989年9月《人文进化学》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体外的物质载体所贮存的人类文明进化信息.它与动态功能之“文化”(evolution of culture & civilization),历史实体之“文明”(products of culture & civilization)一起,构成了一整套逻辑上内在关联的文化学概念体系.又按:与近年来在中国建筑界颇为时髦的“文脉主义”之“文脉”不同,本文作者所谓的“文脉”,是指人类体外非生物进化的“基因”.中国建筑界所谓的“文脉主义”,乃是“Contexlualism”的汉译,意指“建筑结合环境,避免建筑单独突出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一种学说”(周卜颐语).
7,按:此处的“本我”、“超我”、“自我”,具有与弗洛伊德之本意有所不同的新的内涵.
8,参牛龙菲、张一凯《知识生态学:对人类与知识实体关系的新探索》,裁1990年第1期《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B2自然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