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学万人敌《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学万人敌

《史记》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23.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事得已             故:旧的,原来的

B.又不肯             竟:完,终了 

C妄言,族矣           毋:别,不要

D.虽吴中子弟皆已籍矣   惮:害怕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25.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如《史记》《汉书》《宋书》《明史》等。

B.“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范晔的《三国志》。

C.《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2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年少时,读书识字学剑均不成,要求项梁教他兵法,要学对抗万人的本领。

B.项梁杀了人,与项籍一起躲到吴中之地,每当吴中有大的徭役和丧事,项梁常出头主办,并暗自苦学兵法,组织宾客子弟,借此显示自己的才干。

C.始皇巡游会稽,项梁和项籍一起观看,项籍充满自信地认为始皇之位是可以谋取替代的。

D.项籍凭借自己身高力大,才气过人,在吴中之地颇有名气。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23.A

24.B

25.C

26.B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以故事得已”的“故”,结合前面内容“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可知,项梁曾经因为有罪,被栎阳县官府逮捕,就请蕲县监狱的狱吏曹咎写信给栎阳狱吏司马欣(说情),此事才得已了解,应该译为原因。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二种办法,从语境上辨析。可采取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如A项“以故事得已”的“故”,结合前面内容“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可知,项梁曾经因为有罪,被栎阳县官府逮捕,就请蕲县监狱的狱吏曹咎写信给栎阳狱吏司马欣(说情),此事才得已了解,应该译为原因。

24.

试题分析:B项形容词意动,以……为奇。A项离开、放弃;距离。C项因为;用。D项即使;虽然。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C项“以”,“以故事得已”应该译为“因为”;“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的“以”译为“用”,句意:暗中用兵法组织宾客子弟。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结合文本内容“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可知,暗中用兵法组织宾客子弟,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干。选项“并暗自苦学兵法,组织宾客子弟”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结合文本内容“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可知,暗中用兵法组织宾客子弟,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干。选项“并暗自苦学兵法,组织宾客子弟”错误。

【参考译文】

项籍年少时,学习读书识字,不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法,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够记个姓名就可以了。学剑也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对抗上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大喜,稍微知道一些大意,又不肯学完。项梁曾经因为有罪,被栎阳县官府逮捕,就请蕲县监狱的狱吏曹咎写信给栎阳狱吏司马欣(说情),因此事情才得以了结。项梁杀了人,和项籍一起到了吴中躲避仇家。吴中有名望的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有大的徭役和丧事,项梁常给(他们)主办,暗中用兵法组织宾客子弟,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干。秦始皇帝巡游会稽,渡钱塘江,项梁与项籍一起观看。项籍说:“他的位置是可以被人谋取代替的。”项梁捂住他的口,说:“别胡说,要灭族的呵!”项梁因此认为项籍很奇异。项籍身高八尺多,力大足以举鼎,才气超过一般人,即使吴中的子弟,也都怕他。

27.翻译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答案】

(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你知道那是很难的。

(2)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是不符合用武的准则的。

(3)(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句中“鄙”译为把当成边邑,“远”译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边远的地方,“其”,代词,译为那是。(2)句中“与”译为同盟国,“知”译为智慧,通“智”,“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3)“封”译为使成为边境,“肆”译为扩张,“其”译为它的。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鄙”“知”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

作业帮用户 2017-04-05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