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岘山亭记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①,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②。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

题目详情

岘山亭记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①,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②。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③,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没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止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④。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记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知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圹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者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注释】①隐然:突出,高大的样子。②羊祜,字叔子,晋武帝时任都督,镇守襄阳,有惠政。杜预:字无凯,西晋名将。③蔼然:丰厚,广大的样子。④史中辉:镇守襄阳的官员。光禄卿:官名,掌朝廷祭礼朝会等事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方晋与吴以兵争         
②蔼然被于东汉之间者            
③山故有亭             
④所至有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至于风流余韵           
②乃来以记属于余            
③而袭其遗迹               
3.“写《离骚》之极目者”中的“离骚”是指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蓍也。
译文:                                    
②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译文:                                    
5.对“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难道(他们)是自喜声名的显著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要自己等待诚厚之人和有思考的人?
B.难道(他们)都是太喜欢自己名声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将用来等待诚厚之人而有深远的思考呢?
C.难道(他们)都喜欢声名而作了很多思考呢,还是对待自己宽厚周全而思考的长远呢?
D.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名声而作很多思考呢,还是(他们为此)作了周全而深远的思考呢?
6.文中谈到写此文的原因是       (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7.有人评论本文写作特色说:“欧公此文神韵缥缈,如所谓吸风饮露,蝉蜕尘埃者,绝世之文也。”意即文章有自然含蓄的风格特点。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①当,当……的时候 ②遍及、覆盖、流传 ③原来、本来 ④声誉、名誉)
2.①风流;值得称道的事迹。②属于;嘱咐,委托。③遗迹:羊、杜两人的流传事迹。
3.指对国对民有忧思愁苦的诗文。
4.①(2分)然而偏偏不知这山是因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著名。②(3分)(史君)加宽(亭的)回廊后,又扩大它亭后的平台,使廊与亭规格相称。
5.D
6.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7.作者表达自己的意图自然含蓄,不着一字。作者认为史中辉追慕前人(羊、杜),希望留名后世,应该为政清明,力求奋发有为,至于亭阁兴废,这种表面之事,不必放在心上。作者由此对史氏有委婉含蓄的劝勉暗示。或:评论指出欧文意义深沉含蓄,所议之理寓于所叙之事中,文中作者对史中辉有讽喻与规劝,在评论杜预时认为“不可汲汲于后世之名”,又认为对亭兴废,不必究其详,这样自然含蓄而委婉,耐人咀嚼。
《岘山亭记》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的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废又屡兴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托付我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对空旷原野上时陷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临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看了 岘山亭记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