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理解鼎湖山听泉谢大光①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

题目详情

阅读理解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①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途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进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②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③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唯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④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⑤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二米,可容一千一百升,颇为引人注目的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⑥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二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

  ⑦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现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⑧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⑨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⑩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2.泉水的形态多姿多彩,鼎湖山的泉水有哪些形态?

3.文中把泉声比做“交响乐”,你觉得这曲交响乐有什么特点?

4.第②段用常绕膝下的爱女来比喻美妙的泉水,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第③段写到补山亭内的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有什么含义?

6.第④段“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中“推”字用得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7.文章最后为什么说“不知是梦,是醒”?

8.文章题为“听泉”,可全文却写了鼎湖山景色、浓碧的树木、庆云寺等,是否脱离了题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文章第⑦段中说“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以作者攀登游历鼎湖山的行踪为线索。   2.前后左右,草丛石缝,无处不涌。林密处,泉隐其中,忽隐忽现。林越密,泉影越不可寻。   3.层次众多,有轻,有重,有柔曼,有雄浑。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或:层次分明,清新动听)   4.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泉水犹如自己爱女般的喜爱之情。   5.道出了泉水的精神真谛,说明山中泉水能使人身心感受到洗礼般的轻快,心无杂念,精神倍增。   6.由于是站在亭前向上望,满眼是沉甸甸的浓绿、湿绿,一层一层的,需用力,所以用“推”好。   7.因为作者被泉水声深深地吸引了,听得如醉如痴,就像在梦中,美妙无比。   8.没有脱离题目。这些都是环境描写,为下文听泉设置了优美的环境,作好了铺垫。   9.从环境上说,大批的旅游者到此观光,由于一些人的文化即道德素养较差,可能有乱扔废弃物、攀折枝叶等行为,造成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其次,由于开发者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会造成游客过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为后世子孙留下美好的东西。
提示:
  6.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品析词语。   8.本题考查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联系《白杨礼赞》描写黄土高原景色的作用,本题就不难回答。   9.此题是主观题,与环境问题有关。应联系当今人们关注的环保问题来回答。
看了 阅读理解鼎湖山听泉谢大光①江...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