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

题目详情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河北国家重地,当用河北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敝。”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大喜,即以其书进钦宗,用为参谋,遣如康王所。宰相何执异议,以道梗为辞,不果遣。
     高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祗谒陵寝,事还。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遣人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未几,丁内艰。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满,迁湖北帅司参议。知道州,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阁、知江州,丁父忧。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宋史•汪若海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
A.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B.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C.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D.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弱”,此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另外,孔子对年龄的经典阐释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B.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也指古代官职类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而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
C.三京: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D.丁内艰:即丁母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母亲丧事。如《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而不知所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在金人再犯京师时,汪若海上书曹辅直言怯懦自守的弊端。曹辅非常赏识他,任用他为参谋,并准备派他到康王麾下,后因宰相坚持不同意见,结果没能实现。
B.高宗即位后,派遣张浚宣抚川陕之地的结果始终没有定下了。若海认为川陕之地是恢复中原建立首都的重要之地。张浚看重他的才能,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王若海推辞不就。
C.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有反叛之心。在王若海的劝说后,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他的部署也全部归顺了朝廷。
D.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写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作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
②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解析:
(1)断句应结合上下文,“乃”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前面停顿,“上书”的对象是“枢密曹辅”,后面停顿,“立”的宾语是“大元帅”,后面停顿,“掎”是拖住,拖住的是“金人之后”,故停顿,因此可以断为: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译为:恰逢康王在相州起兵,于是上书枢密使曹辅,请求立康王为大元帅,带兵镇守安抚黄河以北,以此来拖住金兵的后方,那么京城的包围自然就解除了.
(2)秩指古代官职类别,错,秩指级别;
(3)“他的部署也全部归顺了朝廷”错,根据“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语意,可知曹成多疑心存异志,并非全部归顺.
(4)①众二十万:定语后置,二十万军队,解甲:解除武器,效顺:效力归顺朝廷,疑贰:多疑存二心,译为:张用把他的二十万人解除武装,表示归顺,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
②具:详细,明:明晓、懂得,偏师:旧时指在主力军翼侧协助作战的部队,济:接济、策应,译为:若海毅然请求前往,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协助)他,一定能够成功.

答案:
(1)(3分)B;(2)(3分)B; (3)(3分)C;
(4)(10分)
①张用把他的二十万人解除武装,表示归顺,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5分,采分点:“二十万” 定语后置,解甲、效顺、疑贰,句意1分.)
②若海毅然请求前往,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协助)他,一定能够成功.(5分,采分点:具、明、偏师、济,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汪若海.字东叟,歙地人.未满二十岁时,就到京城去游学,进入太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文言文阅读答案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靖康元年,恰逢金兵入侵骚扰,皇帝下诏书征召懂得军事的人.汪若海前往应征.当时宋朝已经割让了黄河以北的土地给金人.那年冬天,金人再次侵犯京师.汪若海说:“黄河以北是国家重要的地方,应当凭它来构成统揽天下之势.不能胆怯懦弱而只守住自己现有的地盘,关闭要塞,让敌人日益强大,等着遭受敌人的杀戮文言文阅读答案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文章文言文阅读答案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219246.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恰逢康王在相州起兵,于是上书枢密使曹辅,请求立康王为大元帅,带兵镇守安抚黄河以北,以此来拖住金兵的后方,那么京城的包围自然就解除了,曹福很高兴,就把他的奏章递交给钦宗,任命他为参谋,并准备派到康王的麾下,宰相何坚持不同意见,以道路不畅为借口,结果没有差遣.
高宗即位后,打算用张浚去镇守川陕之地,结果没有定下来.汪若海说:“天下就像常山的蛇形,秦蜀之地为蛇头,东南之地为蛇尾,中原之地为蛇的脊梁,如今却以东南为首都,怎么能托起天下的脊通判原州,因为谗言被剥夺了官籍,被贬到英州.当时江夏军马李允文拥兵数十万,骄横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朝廷任命招讨使张俊屯兵江西,在路上遇见若海,十分高兴.对他说:“李允文怀有反心,除了你没有人能开导他改过自新.” 汪若海飞奔前往,把成功与失败,叛逆与归顺的道理告诉他,把朝廷的威势与德泽展现给他;又谈了三条策略来打动他,言语内容明白晓畅.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文言文阅读答案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阅读答案,汪若海又写信劝招其他部属张用、曹成、李宏、马友一同归顺朝廷.张用一见汪若海,就把他的二十万人解除武装,表示归顺,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曹成很恼火,打算杀了若海.若海晚上住在王林军营里,用计谋得到了王林的军印,于是调取了他五千人的军队.第二天,曹成逃跑了.
绍兴九年,恢复京师,拜谒了皇家陵寝,事情完成后回来.金兵突然来袭,太尉刘锜刚到达,人数不满三万,派人向朝廷求援,没有人敢前往增援.若海毅然请求前往,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他,一定能够成功,毅然请求前往增援.金兵大败而归.不久,为母亲守丧.守丧期满,编外差遣为信州通判.任期满后,迁任湖北帅司参议.若海担任道州知州,在殿堂上告别时得以答对,皇上说:“很久没有看见你了,你一向在哪里呢?”多次迁升直至秘阁,任江州知府.为父亲守丧,等到筹划收复中原,朝廷商议起用他,若海已经死了.
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文言文阅读答案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文言文阅读答案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把做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写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高宗曾经用纸片写上汪若海的名字,告诉张浚说“像这样的人才,你应当把他招收重用起来.” 恰逢张浚离开京城,汪若海最终没有被召见.
看了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汪...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