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作文。[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

题目详情

作文。

  [材料1]  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  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  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1.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

注意:

  ①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设想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想象要合理。

  ②重点写小新,用什么人称都可以。

  ③重点在行动描写,也可适当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④200字左右。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

  ①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是否结合“材料1”,自由决定。

  ②不少于600字。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这是1997年的全国高考题。  1997年的小作文仍属历年来多次考过的情境作文,但不同于以往的是:这年小作文写作的重点不是肖像、心理、对话或景物描摹,而是能表现人物品质的行动描写,并且还要根据“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合理地设置情境。应该说,试题的指向性和要求都十分明确,考查的角度有新意,考查想象、描写的能力这一目的也十分鲜明。  一般说,能够做到行动描写具体、形象,语言准确流畅,情境设置符合生活常理,就属于应试当中的上乘之作。然而,就目前所看到的,这样的文章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大多数应试文章普遍地、程度不同地在描写重点,表现人物品质,情境设想等方面存在许多毛病与不足。  1.重点不突出。  试题在注意项中,明确指出“重点在行动描写”,而多数应试文章却恰恰忽视、背离了这个关键要求。这样就出现了文章从头到尾在叙述背同学上学的过程,缺乏“背同学”这一重要细节描写。再有对话描写占多一半篇幅,而行动描写却一笔带过,更谈不上具体、形象。此外,还有一些文章描写的重点不是小新而是小牧。究其原因,除审题不仔细外,还在于没有分清一般叙述与细节描写的联系与区别,加之平时细节描写训练不到位,缺乏细节描写的能力,因此势必以叙述和对话来替代。  2.行动描写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试题在注意项中第一条就指出要“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就是暗示“行动描写”与人物的“思想品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换言之就是不能为描写行动而描写行动,那种只见人的行动不见人的思想的描写是没有意义的。应该说通过描写小新背同学上学的行动,来表示他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样文章才有灵魂,才能生动感人。而不少文章只停留在孤立地生硬地描写“背”这一行动,缺乏与人物思想品质有机的联系,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必然索然无味。  3.情境设置不够合理。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设想背同学上学的情境。小新要背双腿瘫痪的小牧经过1公里多的路途去上学,从而表现他乐于助人的品质,设置爬山涉水还是合理的,可是有些文章却节外生枝,安排打蛇、坐车(背小牧上车到校),涉齐腰深的水或雪,以及叙写背小牧放学回家或只写上学出门前的情况等,这都有悖于生活的常理与题目的要求。  大作文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2][材料3]去议论,旨在测试考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材料2][材料3]分别是来自广东、江苏两省的报道,两者之间反映出的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它们展示了人们在头脑中存在着的双重道德标准:人们既有着对良好世风的企盼,又有着顾及私利的一面;人们把乐于助人置于道德的理想境界,而又很难在自己的行动中去落实、体现;人们希望能在困难时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又不能在别人碰上麻烦事时助人一臂之力;人们既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又因为有做好事招惹麻烦的经历而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这种“知与行”、“人与己”、“理想与行动”、“道德规范与个人杂念”的矛盾,致使各种复杂的思想并存,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不同的人生哲学,构成了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考生就[材料2][材料3]分别表明自己的褒贬态度是可以的,结合两个材料,以一个材料为重点进行议论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能站在两个材料之上,挖掘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反映出一定的哲理,往往会谈得更为深刻。试题的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前提下,对两种现象进行分析、论证,这种能力正是目前青年学生所缺乏的,这种能力的训练也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点。  有的考生能够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援引[材料1]作为目前世风日益好转的佐证,表明对精神文明建设充满信心,说明考生具备驾驭三个材料的能力,他不仅能够理解[材料2、3]之间的关系,还能不困于[材料 2、3]的束缚,看到了三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的考生在把两个材料复述一遍之后,丝毫不加分析,就急切地联系社会实际,以此为论据来补充两个材料,而且在行文中对实例进行过繁的陈述,企图以此代替分析论证,这只能说明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低下,落入了“字数不够,事例凑”的拙劣套路中。  由此看来,文章写得深刻与否关键在于洞察与分析问题能力的高低,当然,能力的提高,又非一日之功。然而,这毕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值得引起应考同学思考。至于有的考生在文中仅就[材料2]或[材料3]去分析论证,甚至有的考生没有用这两个材料,却仅就[材料1]加以论证,那当然是审题能力低下的问题,则应另当别论。  
【例文1】    一大早小新就赶到小牧家,高高兴兴地背上小牧就向外大步走去。一公里路真不好走,一会儿小新就满头大汗了。小牧心疼地说:“天天这样送俺,累不?”小新一笑说:“不累,这不挺好吗?”说着用手向上托了托小牧,挺了挺腰加快了脚步。路上几座小丘,小新艰难地曲着双腿一步步向上爬。下坡时,小心地背着小牧慢慢走下来。遇上有树林的地方,小新总认真地避开树枝,怕小牧碰着。很快就要到学校了,小新早已浑身湿透,望着远处模糊的校舍,小新咧嘴一笑,又向上托了托小牧,迈开双腿大步向前走去  
【评析】  这是1997年的一份高考小作文答卷。这个小作文题,重点要求行动描写,从而表现出人物的品质。其次,行动描写要符合生活的常理;情境的设置,如对话、心理、肖像、景物等,也要恰当、合理。这是对考生想象能力和描写能力的考查。本文描写小新背小牧上学的行动细致、具体,且富于变化,并能恰当地辅之以神态、对话等描写,于是一个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纯朴少年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本文情境设置合理,主次分明,语言流畅,当属上乘之作。  
【例文2】谈道义    人,作为社会生物,他的行为从来都是由两条准绳来规定的:一条是法律,规定了人的责任、义务;另一条是道义。道义并未明文指出是什么,但它对人类精神的影响,比法律要深远得多。    有调查指出,人们对别人最为赞赏的品质是“乐于助人”。没错,我们都曾品尝过接受善意的帮助的甜蜜,也都曾体验过身处困境时无人过问的孤独与痛苦。对“乐于助人”的赞赏,实际上便是对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企盼,也是对道义的渴望。我们害怕无助,但很多帮助并非法律规定的义务,所以我们需要道义。但又有调查显示,不少人被问及“遇到别人有麻烦时怎样对待”时均选择了“悄悄走开”。那么好吧,你走开吧。你也许会为自己的一时“聪明”而窃喜,但你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欠下了一笔道义的债。当你独处时,或静静地思考时,你便会觉察到自己的渺小;当你处在逆境中,你的良心已剥夺了自己要求别人帮助的权利,如果它还在的话。    这就是道义:可以带给你幸福,那是心灵的欢悦;也可以带给你惩罚,那是内心深处的痛苦。你还在为我们的“希望工程”感动吗?保持你那份善良而敏感的感动吧!这便是道义的真谛、希望,一种朝向真善美的希望,一种对他人和整个国家的责任。由道义的力量支持的“希望工程”不仅能够救助失学的儿童,它甚至可以塑造民族的灵魂!    道义,可以把我们铸成一个大写的“人”字!  
【评析】  这是1997年高考作文的一份优秀答卷。  议论文阐述道理深刻与否,往往取决于作者分析能力的高低。一些同学发表议论,常常在概括提炼出论点后,分析难以展开,材料用不活,思路也不流畅,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思维能力。这份答卷不仅语言简洁、有力,而且采用由此及彼的分析方法,揭示事物之内蕴及联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文章开头,作者将道义与法律
看了 作文。[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背景材料:“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  2020-05-16 …

背景材料:“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  2020-05-16 …

(2014•崇明县二模)有四张质地相同的卡片,它们的背面相同,其中两张的正面印有“粽子”的图案,另  2020-05-17 …

对初一课文《散步》一段话的理解,内容在问题补充里。“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  2020-06-16 …

求~~~~~政治考研背诵小册子推荐~~~~~我是2012年研考生,现在政治2轮即将结束,就是肖10  2020-06-18 …

散步阅读答案: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  2020-07-04 …

背书背不下来,就连文言文也有背好几个小时才背下来,同学十几分钟就背下来了,怎么那那我老师明天统一一个  2020-12-04 …

我有一本新概念英语2,想背里面文章时,只要看到文章里有人名或地名总是出现时,我就特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2020-12-09 …

“手心、手背”是在同学中广为流传的游戏,游戏时,甲、乙、丙三方每次出“手心”、“手背”两种手势中的一  2020-12-12 …

“手心、手背”是在同学中广为流传的游戏.游戏时,甲、乙、丙三方每次出“手心”、“手背”两种手势中的一  2021-01-14 …